图为群众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综治中心反映土地纠纷问题。
8月14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综治中心,大厅内秩序井然:值班法官正耐心倾听黎族大叔何先生的土地纠纷诉求;“双语”调解员为苗族大姐解读法律援助政策……
当前,这个集黎苗族聚居地、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生态保护核心区特点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将多部门整合、民族特色融入、智能技术赋能相结合,推动全县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综治中心成为平安建设的“桥头堡”。
“作为海南中部的‘生态核心’与‘黎苗族家园’,琼中基层治理需兼顾民族习俗、山区实际与法治规范。”琼中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世荣告诉记者,琼中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成县级、9个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打造“一站式”维权服务平台、培育民族调解品牌、护航园区发展等举措,激活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动能,为琼中打造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绿色高地”保驾护航。
“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
一些简单的欠薪案件,劳动者以往需先到人社部门或综合行政执法劳动监察窗口投诉,再转至仲裁机构,甚至涉及法院执行,“多头跑、重复跑、效率低”。如今,群众劳动维权只需要来到琼中县综治中心,在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即可“一站式”实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劳动纠纷和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其中,涉劳动权益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工资拖欠、合同纠纷等方面。”琼中县综治中心主任黄成说,7月10日,琼中县劳动保障服务窗口进驻县综治中心,同步设立劳动人事争议第二仲裁庭。
“进驻综治中心后,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创新‘集中办公、一站受理、分类处置’联动机制,劳资纠纷在琼中县实现统一受理劳动监察、仲裁申请等业务,群众无需区分部门即可提交诉求。”黄成说。
琼中县综治中心于4月22日正式运行,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平台,打造“常驻+轮驻+随驻”矛调工作模式,推动法院、检察院等7个部门常驻,营商、农业农村等11个行业部门轮驻,生态、交通等8个行业部门随驻,“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
琼中构建县、乡镇两级解纷体系,建立“矛盾风险数据库”。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42件,调解成功率98.54%,无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发生。
“乡音乡情”融入矛盾调解
今年6月6日,上安乡行干村村民王某来到县综治中心反映,自己培育多年、已进入盛果期的两棵槟榔树,被同村村民占有。此前,村委会多次介入调解未果。县综治中心受理后,第一时间将案件流转至乡镇。上安乡综治中心联合村委会进行调解,由于分歧较大,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7月16日,县综治中心指派金牌调解员王天忠、县公安局常驻县综治中心民警王方锐赶赴现场调解。王天忠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曾担任黎母山司法所所长。王方锐是当地黎族人,长期在派出所工作,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
调解团队细致勘查槟榔树生长情况,与当事人沟通。经过“乡音乡情”的疏导和基于事实的分析,灵活运用法律法规及民族习惯作为依据,最终判定槟榔树归王某所有,双方表示认可,积怨一朝化解。
“琼中特有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对处理矛盾纠纷提出新的要求。”琼中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张明表示,县综治中心设立“苗忠调解工作室”,特邀“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王天忠担任调解员,将“乡音乡情”融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链条,打造“双语”解纷品牌。
记者注意到,琼中法院还在湾岭法庭设立全省首个以黎族传统婚恋文化风俗展示为内核的家事调解室,助推辖区内婚姻家事纠纷源头化解。
绘就营商环境新“枫”景
7月19日,得知辖区省级粮食储备库项目发生劳资纠纷,湾岭镇综治中心闻令即动,统筹调度各部门联动联治联调。
在现场,部分工人与公司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派出所有效控制现场秩序。考虑到这是海南投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省级粮食仓储项目,湾岭镇综治中心实时研判,组建调解团队,精准实施“分层破冰工作法”。调解团队首先将重心放在抵触心理较强的少数工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之后针对发生肢体接触的涉事人员,强调事态升级的法律后果及和解的现实益处。
在分层施策的努力下,调解团队最终使工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调解方案。从矛盾突发到握手言和,全程用时不到24小时。
从槟榔园里的邻里和解,到“苗忠调解工作室”的民族温情,再到园区里的劳资调解,琼中县综治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骨架,以民族特色为血肉,让平安建设的根基在黎苗大地越扎越深。
“行走在琼中的山水间,黎村苗寨的矛盾少了,邻里笑脸多了;园区企业的顾虑少了,发展干劲足了。”琼中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敏说,综治中心正以独特的基层治理“民族风”,创建更高水平平安琼中,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