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是黄土裸露的采石坑,现在种上了油松,鸟儿都回来了。”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厢寺川国有生态实验林场,护林人员指着眼前的47.5亩林地说。
这片全市首个“检察公益生态修复基地”,曾因盗伐林木满目疮痍,如今已成为“警示教育+生态修复”的典范。发生如此改变的背后是坚实的司法保障。
近年来,洛川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作用,以法治为武器,为洛川的生态安全筑牢坚实屏障,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生态保护的精彩答卷,实现了“检察蓝”与“生态绿”的交相辉映。
洛川苹果产业发达,每年会产生大量修剪下来的果树枝干,部分村民采用传统土法烧制木炭。由于燃料不完全燃烧,导致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烟尘的废气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给当地生态带来严重隐患。
面对这一问题,洛川县检察院打出了“技术检测+行政磋商+跟进监督”的组合拳,凭借先进的检测技术,精准锁定非法木炭窑的污染证据;通过与相关行政部门积极磋商,凝聚整治合力;持续跟进监督整改情况,确保整治效果长效持久。
为提升办案效率,洛川县检察院将数字检察思维与办案思维深度融合,创新举措突破“数据壁垒”,全方位推进数字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
走进洛川县检察院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县域内重点区域的监控画面,如同一张严密的“电子网”,将一切尽收眼底。
这个于2023年建成的指挥中心,堪称智慧办案的中枢,通过车载视频平台搭配单兵设备、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等前端设备,实现了远程协调、智慧办案的“可视化”治理,让检察工作迈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也成了实现环保、公安部门执法信息共享的综合平台。
“车载云台能360度旋转,提前对周围环境作出预判,就像给我们的办案人员装上了‘千里眼’;执法记录仪实时传输画面,哪怕是息屏状态也不影响录音录像传输功能,所有设备都带经纬度定位,不管涉案地点多偏僻,我们都不会再找不到。”洛川县检察院检察技术负责人赵玉玉介绍起这些设备,眼中满是自豪。
而2022年底建成的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则为办案装上了“科学引擎”。实验室里,17套检测设备整齐排列,可开展土壤水质污染、食用油品质、食品安全、噪声等多项检测。
“以前靠脚量、眼睛看,现在科技手段让我们精准锁定案件办理重心。”办案检察官李晓民感慨道。
生态保护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技赋能,更需多方协同发力。近年来,洛川县检察院积极构建起“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生态保护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守护着洛川的生态环境。
在纵向联动上,洛川县检察院深化执法司法协作配合,联合县林长制办公室建立“林长+检察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与政协建立“提案+检察建议”衔接机制,通过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督办,实现了司法监督与行政履职的同频共振。
横向协同上,跨区域协作打破了“一亩三分地”局限。2024年,洛川县检察院与铜川市宜君县、渭南市白水县检察院联合出台《黄河流域北洛河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建立“线索互通、办案协同、成果共享”模式。
“不仅要让违法者承担法律责任,更要让受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这才是生态环境检察履职的终极目标。”洛川县检察院检察长关向生说道。
从北洛河畔随风摇曳的芦苇,到苹果园里挂满枝头的硕果;从检测实验室里精准的数据,到跨区域协作坚定的步伐,洛川县检察院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2年以来,该院累计推动解决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专业领域案件79件,督促修复、挽回被损毁林地、耕地327.4亩,督促清理各类违法堆放生活垃圾5660余吨,追缴生态修复费用18.04万元,让厢寺川林场、洛河河堤等23处“生态伤疤”重新披上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