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1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行。作为四川盛会涉水保障的重要部门,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围绕“保用水、防大汛、抗大旱、处置涉水事件”四大任务,高标准构建多维度供水保障体系。通过科学调度、水质护航、精准监测与应急联动,确保赛事期间“水量充沛、水质优良、水势平稳”,为世运会筑牢坚实的水利根基。
三级联动 织密组织保障网
中心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世运会涉水保障工作专班,下设供水保障、涉水事件处置、应急抢险、安全监督、现场值守、督查督办、综合保障等7个专项工作组。在47个重点输水点位建立值守点,构建“专班——工作组——值守点”三级机制,统筹加强水量、水质及水资源调度日会商,协调开展供水调度和应急保障工作。
在组织动员基础上,东风渠片区、人民渠片区、龙泉山片区的各基层单位迅速进入实战状态。保障人员下沉一线,对9个县(市、区)的5处重要饮用水源,以及3个开闭幕式场馆、2个世运村、27个竞赛场馆、10个接待酒店等47个点位,实行24小时轮流驻点值守,实现重点部位有人盯、关键环节有人管,全力保障赛事期间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同时,中心还建立了应急响应处置流程和信息通报机制,明确了保障时段、输水线路、责任人等关键信息,确保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快速反应、协同处置。
精准施策 科学调度水资源
为满足世运会期间巨大的用水需求,中心依托“紫坪铺—都江堰”一体化调水机制,全面强化上游水库蓄水调节和下游渠系配水衔接,从源头上统筹做好水量保障和水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中心按照“正常状态 + 特殊状态”的模式,统筹考虑赛事期间的降雨天气过程,编制了1种常规调度、2种暴雨情形调度、3种极端洪峰调度和1种高浊度来水调度的综合供水保障方案,并绘制世运会供水保障“作战图”,统筹应对抗旱应急、城区防涝、超标洪水应对和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障。
水文数据是水量调度的“指南针”。8月初,中心组织对42处水文测站进行全覆盖现场审核,并积极推动问题整改,切实夯实世运会保供的水文基础。
协同共治 筑牢水安全防线
在赛场之外,输水渠道沿线的水事安全是保供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积极推动与属地政府联动,针对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保护制定专项计划。世运会期间,组织专人对450公里渠系开展常态化巡查,建立水利设施保护、水事秩序维护和水污染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全力维护良好水环境。
在赛事保障重点密集的东风渠片区,东风渠管理处围绕水安全这一核心目标,组织编制了8个专项预案,构建覆盖供水保障、防汛减灾、工程管护、安全监督、水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立体保障网络。同时,安装警示标牌300余处,增加20个关键点位摄像头。专项保供工作启动以来,已开展巡查180人次,开展防溺水宣传15次。
毗河管理处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构建“水源地溯源巡检 + 干渠实时监控 + 支渠加密监测”保障体系,确保三岔湖赛事用水“秒级响应”。在龙泉山灌区唯一调度补充水源地的张家岩水库,毗河管理处赛前在其周边新增和完善禁钓禁泳等各类标识标牌30余个,同时累计出动100余人次开展水质保护巡查。世运会期间还建立机制,加密频次监测水库来水水质变化,与库区5家生活取水厂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动态掌控确保水质安全。
同时,为保障应急事件处置,按照“专职抢险 + 专业救援”模式,都江堰灌区统筹了161支抢险救援队伍,分片储备了袋类6.7万余条、砂石料1万余立方米、砼六(四)面体1.8万余个、照明发电设备126台等应急物资,并分级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突发涉水事件的应对能力。
目前,成都世运会供水保障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都江堰灌区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严阵以待,从组织动员到科学调度,从水质监测到工程管护,全面织密了供水安全保障网,全力为成都世运会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安全保障,向世界展现“水润天府”的生态魅力。(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