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在山东威海临港区举行。论坛以“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共创零碳园区未来”为主题,搭建中外对话平台,共探零碳园区建设和传统园区绿色升级路径。
多主体协同 把8万园区零碳愿景变成现实
“零碳园区是指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性替代化石能源为核心路径,结合能效提升、资源循环与碳移除等多种辅助手段,在其规划、建设与运营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区域范围内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现代化园区。”洪堡零碳论坛主席、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在主旨发言中表示,2025年堪称零碳园区建设元年,国家层面已走过“早期探索—孕育发展—重点推进”三大阶段,先后推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低碳、绿色工业园区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多类试点,从“小切口”协同降碳减污,到系统治理全面铺开。
洪堡零碳论坛主席、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在做主旨发言。
基于我国庞大的园区基础,进一步探索建设零碳园区,不仅对碳减排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为碳中和目标下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全国现有约8万个产业园区,其中工业园区占1/3,贡献了全国30%的GDP,也产生了31%的工业碳排放,改造重心正落在各工厂的节能、降耗、减碳与治污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主旨演讲时强调,建设低碳零碳园区,首先要用碳监测摸清“家底”,锁定重点单元和环节,建立专业碳核算和“碳账目”,把直接、间接和关联排放全部纳入碳足迹管理,并为主要产品贴上碳标识。随后主动进入全国碳市场,利用自愿减排碳交易(CCER)机制实现碳平衡并变现收益;电力行业已先行,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园区须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李毅中建议,零碳园区建设须“新旧并举”,先把碳排放底数摸准夯实,再从源头提升绿电比重,同步优化产业结构,并算清成本收益,才能走得远、可持续。
在蒋庆哲看来,零碳园区建设需通过系统路径、多模式发展与多主体协同治理,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与市场化机制创新,推动园区全面零碳化。
为此,他建议零碳园区必须让政府、管委会、企业、服务商等多主体各就其位。面对8万家产业类园区、693家国家级、2600家省级园区治理差异,首先要厘清职责:政府负责基础制度与公共服务,用碳市场、激励约束机制清除共性障碍;园区平台则成为“能碳一体”智慧中枢,全程监测碳排放、动态优化并即时反馈,把要素配置、服务供给和理念落地拧成一股绳;同时平台左手联动“价值放大市场”,右手牵引“理念实现市场”,形成“理念驱动—资源整合—协同落地—赋能共振—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让零碳愿景真正转化为协同实践。
“国际对话+中国方案” 共绘零碳园区发展蓝图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有必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凝聚中外学界业界顶尖力量,围绕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打造零碳城市/园区,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双碳’建设经验。”蒋庆哲表示,本次论坛从具体路径入手,围绕“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共创零碳园区未来”这一主题,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深入探讨高质量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中国方案。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联邦“未来能源”专家委员会主席吕安迪在论坛上表示,跨国界、跨领域的对话机制对全球能源转型至关重要。各国转型路径不同,德国退煤经验与中国光伏实践互为借鉴,可把成功案例融入社会生活,丰富新能源体系。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则主张破除以碳约束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应转向以零碳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多赢发展路径。
“政产学研金”五维联动 零碳园区建设多维发力
零碳园区建设并非单一领域的探索,而是涉及多主体、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协同联动与合力推进。
本届论坛举办地威海临港区,是山东唯一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区域,也是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近年来,该区笃行“两山”理念、落实“双碳”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绿色低碳为底色,同步推进产城融合和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步伐愈发坚实。
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零碳园区的探索是科技与绿色的“双向奔赴”,也是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
在圆桌论坛期间,德国锂材料经济研究院院长魏合福(Ralf Wehrspohn),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清华大学访问教授薛进军,中国电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全等围绕零碳园区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核心议题,从国际经验到本土实践、从政策设计到技术落地、从园区规划到运营管理,展开了多维度的深入探讨。
论坛期间集中发布了五项“国内首个”零碳领域创新成果,形成覆盖政策、技术、金融、人才与国际合作的立体化推进体系:发布全国首部《零碳园区——通向零碳未来的油气实践》白皮书,为油气行业提供切实减碳路径;揭牌成立中国洪堡国际零碳园区专业委员会,同步推出配套行动方案及园区零碳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签约设立首期规模30亿元的中国洪堡国际零碳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储能等关键领域;组建国内首个零碳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通过“试验班”机制贯通零碳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启动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搭建面向东北亚的零碳技术交易枢纽。
“上述成果的发布,对零碳园区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能够给想做、想干的城市和企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潘家华说:“比如,临港区具备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产业基础和前期实践经验,搭建了众多零碳应用场景;此外,临港区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进一步开展更多创新探索,达到更好的发展效果。”
论坛设置了三场平行研讨会,聚焦零碳园区技术路径、零碳园区产业(绿色金融路径)、零碳应用人才培养与趋势,分享零碳能源转型案例、绿色金融工具实践及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为零碳园区建设拓宽思路。
为“双碳”目标从蓝图走向现实提供可落地、可参照的实践样本,李毅中提出“立、转、调、谋”四字路径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以建立碳账本夯实数据基础,通过绿电转型破解能源源头减碳难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全生命周期规划统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系统构建可复制、可持续的零碳园区发展范式。
从思想碰撞到实体落地 共绘全球零碳事业发展蓝图
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在政策引领下走实走深。
“擎天自古非单手,跨海从来有众梁”蒋庆哲在闭幕式上表示,零碳事业不是一人一事之功,需要大家携手同行。论坛通过构建开放、包容、跨地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深度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共谋绿色发展之路;集聚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协会组织、业界企业多方力量,围绕零碳领域关键问题进行高端对话,系统阐述前瞻性问题思考,有效贯彻“双碳”目标的行动指引,撬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实践等各方资源。
同时,论坛汇聚多学科力量,硬科学领域的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能源系统耦合等系统降碳技术,与软科学领域的碳管理理论、绿色治理机制、政策设计逻辑等学术思想深度交融,老中青学者同台发声,让学术活力充分迸发。
长远看,零碳园区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载体之一,不仅带动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还将为全球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蒋庆哲表示,洪堡零碳论坛始终以凝聚全球智慧,推动“双碳”目标落地为使命。三届历程见证了全球零碳事业从“思想碰撞”迈向“实体落地”的跨越式发展。2023年首届论坛立足中欧合作,以“零碳园区投资、建设、运营”为主题;2024年第二届论坛围绕“提升新质生产力 助力零碳新发展”展开深度实践,不仅促成数十家企业战略合作签约,更通过成立中国洪堡国际零碳园区专委会、零碳产业基金暨投资联盟等机构,推动零碳事业完成从“思想碰撞”到“实体落地”的跃迁;2025年第三届论坛精准锁定“零碳园区”核心载体,形成三项共识:学术共识奠定科学根基、零碳园区是“双碳”目标“关键抓手”、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是“长远根基”。
蒋庆哲表示,论坛将持续发挥纽带作用,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成果转化,让蓝皮书、行动方案和合作项目真正落地见效;二是完善协同网络,依托零碳园区专委会和产业基金,打通政产学研融“最后一公里”;三是打造国际标杆,把国内典型实践与全球先进模式深度融合,为全球贡献更多零碳园区的“中国方案”。
本次论坛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等7家单位承办,北京济宁企业商会等7家单位协办。(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