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学体测优良率达77.54%
发布时间:2025-09-26 21:16:1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admin  点击:1400次

昨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0年至今,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已由2020年的61.9%,上升至2024年的77.54%,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心理健康方面,将加快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化预警体系。未来,本市将继续完善心理健康筛查预警研判体系,加快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化预警体系,建立覆盖筛查、评估、干预的全流程数字平台,落实覆盖全员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

“家校社”协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市政府在关于促进本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情况报告中指出,本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目前,本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过70%,2025年不通过中考分数升入高中比例已达30%。体育育人作用持续得到强化,2020年至今,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已由2020年的61.9%,上升至2024年的77.54%,年均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2024年较2023年提高3.83%,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校园支持环境方面,近三年,本市累计投入16亿元,完成近600万平方米中小学操场改造,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优质的活动空间。投入市级补助资金2.53亿元,完成2.39万间教室灯光照明改造,覆盖1075所学校。食品安全方面,发布中小学健康膳食指引,制定食材采购标准,研发200道“新式学生餐”和3000道学生餐带量食谱,实行智慧食堂和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家校社”协同方能凝聚多方共促健康成长合力。本市持续推动“家长会、家长课、家访行”落地,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新型家长会,全市已有1500所中小学全面落实新型家长会措施。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普及率达100%。

目前,本市每年组织全体中小学生开展一次体质健康测试、一次健康体检和2次屈光度监测。计划对学龄前大班儿童开展远视储备量监测,建立覆盖每个孩子的视力监控体系。

将对学生体质健康开展动态监测

下一步如何继续更好推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本市将从身心健康一体谋划上下功夫,坚持系统施策。在体质健康管理方面,将加快推进学龄前大班儿童远视储备量全员监测工作,研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及脊柱侧弯防控指导手册,开展重点人群健康干预,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实施动态跟踪。研究制定身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近视率、脊柱侧弯率、肥胖率等关键指标纳入考核,提升学生健康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也将继续提升。例如,要着力抓好“体育八条”落实,健全体质健康精准干预机制。完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阳光体育班级赛。持续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通过引入新兴体育运动等方式丰富校园体育供给。

心理健康方面,本市将完善心理健康筛查预警研判体系,加快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化预警体系,建立覆盖筛查、评估、干预的全流程数字平台,落实覆盖全员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启动“京娃”智能体建设,推动健康师“京小健”整合体育、营养、心理等数据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建议。

此外,本市将全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计划在2027年实现“教联体”各区各校全覆盖,通过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推动资源共享。

建议常态化实施心理健康测评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不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小眼镜”“小胖墩”和“小焦虑”等问题总体呈现高发和低龄化趋势,与“身心健康二十条”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例如,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还未根本缓解、高质量身心健康教育供给还有不足、筛查-干预-转介-治疗流程闭环还未形成、校家社协同机制还不够完善等。

面临上述困难和挑战,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继续落实落细减负提质措施,有效疏导学生过重心理负担。例如,提升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实效,强化作业总量与考试频次管理,科学控制电子作业时长,切实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和自主发展空间。健全校园冲突与欺凌行为的早期发现、及时报告和有效干预机制。保障学生每日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落实“课间一刻钟”自由活动,鼓励利用走廊、架空层等拓展活动空间。

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打通服务链关键环节,健全全流程管理机制。开展常态化实施心理健康测评与体质健康测试。整合多部门监测信息,建立统一的学生健康数据平台,并保护学生隐私。制定规范的筛查工具、转介流程和复学标准。鼓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进校开展咨询培训。建立稳定的医校转介“绿色通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和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学校健康服务,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探索“互联网+心理诊疗”服务模式,深化心理健康相关医保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