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走进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其说是一场模范事迹的宣讲,不如说是一次铁路精神的“接力传递”——五位一线铁路人带着岗位上的汗水与坚守而来,千余名职院学子带着对未来职业的憧憬与期待倾听。这场相遇,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坐标,为职业教育如何培育“行业接班人”写下了生动注解。
对职院学子而言,“最美铁路人”的故事是最鲜活的“职业启蒙教材”。不同于遥远的英雄叙事,李元、王超、高明伟们的经历,与学子们未来的职业路径高度契合:他们未来或许会像李元一样,在车站面对成千上万的旅客,学习如何用耐心化解焦虑;或许会像王超一样,拿着检修工具穿梭在列车旁,领悟“毫米级标准”背后的责任;或许会像李松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读懂“云端铁路”守护者的担当。当“寻包达人”高明伟讲述为旅客挽回损失的细节,当“货运管家”张坤年分享创新服务的心得,学子们看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而是“未来的自己”。这种“沉浸式”的职业启蒙,比任何一堂理论课都更有冲击力——它让学子们明白,自己即将投身的铁路行业,不仅有技术的严谨,更有服务的温度;不仅有平凡的日常,更有不凡的价值。
对铁路行业而言,这场进校园活动是培育“精神接班人”的关键一步。铁路事业的发展,既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更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坚守、匠心、担当”的精神内核。五位“最美铁路人”作为行业精神的“活载体”,走进培养铁路人才的“摇篮”,本质上是在为行业“储力”。广州铁职院建校50多年来,已为轨道交通领域输送大批人才,还涌现出20多位劳模校友,这本身就是“精神传承”的成果;如今报告团成员被聘为“工匠导师”,更是将这种传承从“偶然”推向“常态”——未来,这些模范不仅会在报告会上分享故事,更会走进实训课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让“劳模精神”融入教学环节,让“工匠精神”成为学子们的职业习惯。当学子们带着这样的精神印记走上岗位,铁路行业的精神血脉才能得以延续,“中国铁路”的品牌力量才能持续增强。
对职业教育而言,“最美铁路人”进校园提供了“产教融合”的新范式。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但“就业”不应只停留在“找到工作”,更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有价值的就业”。广州铁职院与报告团交流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榜样育人长效机制,正是对这一目标的探索。以往的产教融合多聚焦于技术技能的传授,而此次将“行业榜样”引入育人体系,是在“技能培养”之外,补上了“精神培育”的重要一课。当“工匠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当模范事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职业素养的锤炼——这种“技术+精神”的双重培育,才能让职院毕业生真正成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为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提供了可复制的思路。
这场“最美铁路人”与职院学子的相遇,终究是一场双向奔赴:学子们在模范故事中找到了职业方向,铁路行业在校园里播下了精神种子,职业教育在互动中探索了育人新路径。当学子们未来穿着铁路制服,在车站、在列车、在检修现场续写故事时,他们或许会想起这场报告会——想起李元的耐心、王超的匠心、高明伟的韧劲。而这,正是精神传承的意义所在:让每一代人的坚守,都能成为下一代人的力量,让“中国铁路”的荣光,在代际接力中永远闪耀。(何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