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的晨光中,北京南站的地下快速进站厅里,拖着行李箱的旅客踩着匆忙却有序的步伐;成都东站的青年志愿者正帮一位老人把轮椅推上无障碍通道;郑州东站的售票厅前,引导员耐心地教务工人员在自助机上打印报销凭证——这是全国铁路返程高峰里的寻常片段,却藏着亿万旅客“归途不慌”的安心密码。当2175万人次的预计发送量、2189列加开列车的数字跃然纸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铁路运力的硬核支撑,更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情实践。
返程高峰的“答卷”,首先写在精准匹配的运力保障里。双节假期的尾巴,北京、广州、成都等十大热门出发城市与目的地城市形成密集客流网络,北京至上海、成都至西安等区间更是“一票难求”。铁路部门没有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局,而是以大数据为笔,勾勒出客流迁徙的清晰脉络。国铁北京局针对性加开上海、哈尔滨等方向列车320列,国铁成都局在万州北站等大站实行24小时开站,这种“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增力”的动态调整,既避免了运力浪费,又精准打通了旅客出行的“堵点”。10月7日1933.2万人次的安全发送量,正是这种“供需对接”效率的最佳注脚——当铁路线像毛细血管般精准输送着人流,“流动的中国”才有了奔腾不息的底气。
如果说运力是返程高峰的“骨架”,那么便民服务就是填充其间的“血肉”,让冰冷的运输工具变得有温度。在郑州东站,青年志愿者的身影穿梭在售票厅、服务台,他们接过旅客手中沉甸甸的行李,也接过了旅途的疲惫;在成都东站,“一对一”帮扶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旅客不用再为进站发愁,一个指引、一次搀扶,都是最朴素的民生关怀;在长沙南站,长铁公安处通过“步巡+车巡+视频巡”相结合的方式,派出所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对车站广场、站台、停车场等重点区域开展不间断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安全隐患。同时,配合车站工作人员对候车区域进行分流引导,通过设置临时隔离护栏、增开验证通道等方式,避免出现人员拥堵。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服务细节,恰恰击中了返程旅客的核心诉求——当赶车的匆忙被耐心化解,旅途的奔波被温情包裹,“回家”就不再是单纯的位移,而是一场充满暖意的奔赴。
更令人动容的,是铁路部门与旅客之间“双向奔赴”的信任纽带。返程高峰中,铁路工作人员要面对客流骤增的压力,要处理突发的票务咨询,要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他们的坚守是这场“大考”的重要支撑。而旅客们也用理解与配合回应着这份付出:务工人员认真听着引导员的讲解,老人笑着对帮提行李的志愿者说“谢谢”,孩童在列车上安静地翻看绘本。这种“你为我保障,我与你配合”的默契,让庞大的客流始终保持着有序与平和。当铁路部门把“便民利民惠民”的承诺落到实处,当旅客把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化作包容与支持,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中最动人的图景:公共部门与民众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共筑美好生活的“合伙人”。
从“春运”到“双节返程”,铁路部门应对大客流的能力早已不是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治理理念的持续升级。它不再满足于“把人送到目的地”的基础要求,而是追求“让旅途更舒适、更安心”的更高目标;它不再依赖“粗放式增车”的传统模式,而是转向“精准化、人性化”的精细治理。2189列加开列车的背后,是对民生需求的敏锐感知;无数志愿者的微笑里,是公共服务的温度传递。这场返程高峰的“大考”再次证明:衡量交通服务的好坏,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旅客脸上的笑容;建设交通强国的路上,既要靠硬核的基建与运力“搭骨架”,更要靠细腻的民生关怀“填血肉”。当每一趟列车都载着温情出发,每一个车站都充满暖意守候,“流动的中国”必将在稳稳的幸福中,驶向更美好的未来。(黄一芳、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