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黄泽秋在手腕骨折康复后,选择银发旅游列车重启旅程;朱凤清老两口乘专列16天遍历六省区风光。这些温情片段,正是当下中国银发群体“诗与远方”的生动注脚。当银发旅游列车在铁轨上缓缓前行,它承载的不仅是老年旅客对世界的向往,更折射出社会对“老有所乐”的回应、对银发经济的深耕,为老龄化社会写下充满温度与活力的答卷。
银发专列的“慢”,藏着最贴心的民生温度。相较于常规旅游的匆忙,“昼游夜行”模式让老人们既能从容领略北国风光的壮阔、西北大地的苍茫,又无需在奔波中消耗体力;从卧铺护栏的加高加宽,到厕所L型扶手与紧急呼叫按钮的加装,再到每节车厢插座数量的数十倍增加,这些看似细微的适老化改造,实则是对老年群体生理需求的精准呼应。更遑论随车医护人员、定制营养餐食、景点绿色通道的配备,让“安心”成为银发旅途的底色。当社会把对老年人的关怀从“吃饱穿暖”延伸到“精神愉悦”,从静态的居家照料拓展到动态的出行体验,这种“适老”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是对衰老的迁就,而是对生命质量的尊重。
流动的列车,激活了沿线发展的“经济密码”。银发旅游列车以“线串点”的模式,将散落的旅游资源编织成黄金线路,让桂林的喀斯特山水、喀什的民族风情、漠河的极地风光连点成面。当大湾区的老年游客乘着专列走进桂林,不仅为当地景区带来客流,更带动了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等产业链的繁荣;广西专列上的瑶族油茶、五色糯米饭,让乡土文化在旅途中焕发新生,实现了“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旅游列车同比增长23.2%,这组数字背后,是银发群体消费潜力的释放,更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银发专列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成了连接城市与乡村、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纽带,让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机遇”。
从“有”到“优”,银发旅游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未来的银发专列需要向“模块化、定制化”升级,既要满足老年旅客对私密性、舒适度的需求,也要兼顾多代同游的场景;与康养社区、温泉基地合作打造“旅居式”产品,能让“慢游”变成“长居”,让旅程成为生活的延伸。这不仅需要铁路部门与旅行社的协作创新,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索。比如引入智能设备提升安全保障,挖掘红色文化、非遗体验等特色内容丰富旅程,让银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康养型”转变。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银发专列的鸣笛声,是老年群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序曲,也是社会治理温情与经济活力的交响。当我们以更细致的服务、更创新的模式、更广阔的视野深耕银发旅游,不仅能让更多老年人带着安心与欢笑奔向远方,更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银发动能”。这趟驶向“诗与远方”的列车,终将载着我们驶向一个更温暖、更繁荣的未来。(何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