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不断求索创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9 21:2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113次

   “学校愿为同学们架起一座‘未来望远镜’,助力每一位天大人更早、更清晰地看到星辰大海。”9月23日的开学典礼上,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这样勉励新生。

   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的大门口,一方巨石庄严矗立,老校长茅以升手书的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厚重雄浑,成为这座学府迎接130周年求索未来的奋进脚注。

   今年以来,天津大学的科学家们连续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重要论文,在超分子化学、能源电化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践行着实事求是的校训。

  为未来培“求是之根”

   在天津大学的校史馆里,一张绘着蛟龙出海图样的“钦字第一号”考凭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中。1900年,这份中国第一张现代大学文凭被颁发给了一位19岁的青年。

   彼时,这所名为“北洋大学堂”的学府已诞生5年。这所学堂率先将律例、工程、矿务等学科列为课程,为积贫积弱、渴求自强的国家,绘制了一幅未来人才的地图。

   在北洋园校区太雷广场,张太雷雕塑身姿挺拔,手持书卷,意气风发阔步向前。“回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师生活跃在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线。”9月23日举行的“开学第一课”上,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深情讲述。

   “中国未来将往何处去?”1919年,北洋大学学生张太雷写下了他的答案:“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

   这个“将来”,是他未能亲眼所见、却为之付出生命的一个崭新中国。29岁的他在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历史的回响从未间断,真理的力量润物无声。

   “一个人有知识重要,有思想更重要。只有既有才能又有光辉的信念与思想追求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这是材料学院王东坡教授入党申请书中的誓言。他研发出世界首台基于压电原理的超声冲击设备,突破国外长期垄断的“预制疲劳裂纹”技术。

   “做有用的研究”,这是天津大学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团队传承的最朴素的科研理念。叶声华院士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研究以来,研究团队直面国家重大需求始终将论文写在制造一线。

  为未来立“强国之干”

   位于天津大学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的首个“国之重器”。项目成员刘铭劼教授介绍,该装置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可以为重大工程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为防震减灾筑牢坚实屏障。

   “国何以强?”历史的叩问,总有时代的回响。这首诞生于1935年国难深重时的校歌,给出了它的回答——“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这种实干,是危难之际的挺身而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天空常见外国战机盘旋。刚从北洋大学毕业留校的邓曰谟心中憋着一口气。没有图纸、没有资料,他从最基础的合金铸造开始,经历数百次失败,最终在1935年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那震耳欲聋的轰鸣,打破的不仅是“非洋人不可”的神话,更是一个民族关于未来的想象力天花板。

   20世纪50年代,余国琮院士带领团队攻坚重水精馏分离技术。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设备短缺。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突破技术难关,为“两弹一星”提供关键支撑。

   如今,在天津大学的实验室中,一系列的尖端装备喷涌而出,“海燕”水下滑翔机、国产脑机编解码芯片、高能锂金属电池……每一件装备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天津大学步履不停;完成兴学强国的使命,天津大学也从未有片刻停歇。

  为未来展“时代之叶”

   “学校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杨贤金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巨浪奔涌,高校应前瞻布局重塑育人体系。

   “从未来到未来”,已经成为这所学府迎接其130周年的行动坐标。2017年,天津大学在全国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先后发布“天大方案”1.0和2.0版。即将面世的3.0版提出“未来领军人才”画像,描绘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这些举措,是基于对未来产业变革的深刻洞察,为正在萌芽的行业提前培养了战略力量。

   今年7月,元英进团队实现了大尺度人类DNA的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不仅为染色体疾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更有望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我们的基因组合成技术正在推动生命科学从‘解读’时代迈向‘编写’时代。”在2017年,他们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带领人类迈向“再造生命”的新天地。

   “新工科方案持续迭代升级的动力,正源于对未来人才能力需求翻天覆地变化的深刻洞察与前瞻布局。”在柴立元看来,主动布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继续挺立潮头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