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郝孟佳)近日,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大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建院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据悉,本次会议集中呈现国学院学科建设成果,探索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创新路径。
“构建中国古典学专业与学科,是国学研究自我审视、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更是呼应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的主动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人民大学要不断取得学科建设新突破,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古典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不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既扎根中华大地、读懂中国古典,又胸怀人类文明、对话世界经典的栋梁之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张志强表示,中国古典学学科应从经典文本研究走向文明实践研究,从历史语言学走向跨学科的文明整体研究。新时代的中国古典学研究必须深刻回答“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的根本问题,从历史和文明的维度完善中国话语体系框架,健全中国叙事体系逻辑,更加深入地阐发“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华文明。
德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汉学研究所所长叶翰表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和从学科使命出发,指出唯有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自身特点,才能有效地与世界交流互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围绕“古典学方法的引进”和“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两大主题,从世界史的宏观视野和跨学科融合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方法路径;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从学科独立性和规范性视角,分享了对中国古典学研究范畴和研究思路的见解。
据悉,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当日,六个平行论坛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语言学等不同视角出发,围绕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