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养造就首都卓越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5-11-10 20:51:56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1954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强化教师待遇保障。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方位推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日前,围绕如何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快卓越教师培养、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创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营造教师从教良好生态等问题,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

着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

李奕指出,在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深度交融的背景下,首都未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立足国家战略、面向未来教育需求。“比如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全面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扎实的学科素养与跨学科能力、人工智能驾驭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状态。”李奕说。

李奕介绍,为了积极回应学龄人口“梯次达峰”趋势、五育融合课程的高质量推进、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型育人关系的构建、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等时代命题,北京市从时间、空间、资源三个维度,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线性链条,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适应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的卓越教师。

一是实施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卓越教师本研贯通项目,加快培养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后备人才;启动未来教师实验班项目,关注中学师资缺口较大的学科,突出语文、数学、物理、英语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验;强化“专业+教育”双融合培养,特别是培养科学类教育方向的中小学优秀师资,进一步制度化支持综合大学理工科专业与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叉共享。

二是北京高校正以全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推动教师队伍供给侧改革,构建开放协同的卓越教师培养生态。一方面突破传统教师来源限制,与产业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新型育人载体,多渠道拓展教师队伍来源;另一方面通过结构调整、专业培养等多种方式满足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要求。此外,在职业教育领域,北京也持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兼职教师管理体系,支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

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北京市正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领、全员培训和场景创新,推动教师队伍适应智能时代需求。

“我们积极引导教师主动拥抱并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将其作为教师队伍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李奕表示,北京市已陆续出台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聚焦“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研、以智助管”四大场景,明确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具体任务和行动路径,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在能力建设方面,北京市通过实施“人工智能全员专训”计划,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开设通识类、应用类、研究类人工智能课程,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李奕介绍,北京还通过创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其中,“七小京”中的“京小师”是赋能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智能体,为教师提供综合性教育教学辅助工具。

创新优化资源配置 破解结构性矛盾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其配置的均衡性与流动性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成色。李奕表示,北京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努力破解结构性矛盾。

“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优化招聘规模和结构,保持师资配置与学龄人口波动同频共振。支持新型集团化办学跨学段打通使用教师,打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壁垒,在学区、集团内实行编制、招聘、职称等资源要素的统筹、动态管理,促进集团、学区内教师常态化有序流动。”李奕说。

据了解,北京正在打造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是纵横打通、整体构建一个新的育人载体。纵向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同时存在,学生可以在一个教育集团内接受连续培养,教育集团的校长和教师也可以构建连续培养的体系;横向上,有不同类型的学校组合,学生能见到的课程增多了,能见到的同学增多了,能够选择和参加的集团内教育活动也增多了。同时,深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聚焦交流轮岗效度,加强骨干教师交流和全职交流力度。

关于高等教育领域,李奕表示,北京不断推进编制管理改革,优化编制结构,向“双一流”学科、优势和特色学科倾斜,在提升编制使用效益同时,采取多元化聘用方式,自主灵活用人。同时,高度重视人才服务保障在提升人才汇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统筹兼顾、人才体系与平台资源贯通融汇、人才队伍与师资队伍融合发展的“大人才”工作体系。

减负增效并重,释放教师教育教学活力

过重的非教育教学负担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李奕表示,北京将教师减负与增效并重,着眼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持续强化政策保障,采取多项措施破解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问题,释放教师教育教学活力。

“一方面,我们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出台《关于减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措施》,为教师营造安心、静心、舒心从教的良好生态。另一方面,更加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明确要求开展市、区、校三级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提高教师健康素养和服务学生身心健康的能力。”李奕介绍。

李奕提到,北京将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筑牢教师理想信念的基石,使每位教育者都成为民族复兴的“筑梦人”;构建师德修养的立体坐标,让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转化为润物无声的教育实践;激活专业成长的双螺旋结构,既传承“躬耕教坛”的治学态度,又创新“育人智慧”的实践范式。

“我们要培养既是立德树人的躬身践行者,又是教育变革的创新推动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专业引路人的新时代教师,为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李奕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