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地处山区的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松山咀小学陆续3次收到从北京中国教育报传来的消息:1月19日,该校教师吴学书采写的《“美育+”新路径引领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文在中国教育报“以美育人向美而行”优秀美育创新案例征文中采用;3月15日,校长张维生撰写的《“教联体”让农村教学点脱胎换骨》文章被刊用;4月21日,校长张维生等教师的文章《找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着力点》被刊登。一所乡村小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3次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令人刮目相看,受到广泛关注。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本学期以来,松山咀小学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学校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教育宣传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做到以“快”抢占先机,以“准”赢得主动,以“好”增强时效,让教育宣传工作持续提质升级。写出了一篇篇“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乡土味”的文章。实现了学校新闻宣传历史性的跨越,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极大的提升乡村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乡村教育工作实践中,该校认识到,教育宣传是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是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重要阵地,肩负着育人使命。同时,也是展示学校办学与管理水平的一个窗口,是树立和赢得社会良好评价的重要媒介。因此,把教育宣传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维生亲自挂帅,带头写稿、审稿、改稿,注重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
为了深入持久的抓好教育宣传工作,该校狠抓了4个基本建设:1、网络建设。学校成立了中心宣传组,配备了8名兼职通讯员,定期开展活动。2、队伍建设,为了提高通讯员队伍整体素质,该校除了要求和鼓励通讯员自学、互学,还请优秀通讯员“传经送宝”。组织骨干通讯员与青年通讯员实行“一帮一”结“对子”,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指导青年通讯员快速成长。通过培训,已有6名通讯员的稿子见了报。同时,还积极选送骨干通讯员参加省、市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培训。3、制度建设。对通讯员主要实行工作责任制和用稿奖励制。对优秀通讯员在评模评优时予以倾斜,对突出贡献者,年终在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让他们有干头、有甜头、有劲头、有奔头,极大的调动了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主动性。4、资料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为骨干通讯员订阅了国家、省、市发行的8种报刊,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通讯员的业务素质。
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今年以来,该校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不断提升教育宣传的高度、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做到心中有魂、胸中有情、笔下有力,教师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好乡村教育宣传舆论工作,为办好山区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写出了一批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稿件,让文章有内涵、有味道、有看头,交出了教育宣传亮眼答卷,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让人惊叹不已的“新奇迹”。截止到6月20日,该校教师已在《中国教育报》、《精神文明报》、《德育报》、《黄冈日报》、《鄂东晚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刊发文章60余篇,其中《中国教育报》采用了3篇。(胡鹏 张水清)
人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