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誰最中國」
首圖 |「誰最中國」
夏至。
五月中
夏之至
萬物於此
假大而至極
故曰夏至
蓮葉出水
芭蕉著雨
池上睡鴛
白鷺低飛
清晝長極
明日,夏至
山中夏,綠意濺濺。
空冥花雨下,水際輕煙。
荷花芳草垂楊渡。
樓臺風,暑氣濃濃。酒盞荷葉當。
蓮舟蕩,時時盞裏生紅浪。
藕花珠綴,猶似汗凝妝。
夏至,人在荷風中,
踏荷而行,不疾不徐。
浮瓜沉李,梅子冰粉。
粽香竹嫩,炙脆鵝鮮。
漫長夏日隨流水,
坐擁八方自來風。
庭前朝顏,木槿,無盡夏,
橋下流水,飛花,紅鯉魚。
夏日,歡喜常在。
松陰清涼,瓦間落雨。
一架薔薇,滿院幽香。
空林積雨,煙火遲遲。
夏木陰陰,蝴蝶陣陣。
星光垂下,良辰好夢。
一卷書,一張琴,一爐煙,
一戶人家,一夏好光景。
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夏日極盛,白晝至長,暑氣長盛。
夏至亦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
古有慶豐收、祭先祖之俗,祈求豐年太平。
夏至,陰氣初生,陽氣漸弱。
鹿角屬陽,感夏之陰氣,開始脫落。
夏至後五日,
雄性知了,
鼓翼而鳴。
半夏,藥草也。
生於仲夏水田,性喜陰。
感夏之陰氣,開始生長。
青苔滿地初晴後。

綠樹無人晝夢餘。
戲掬清泉灑蕉葉。
菱透浮萍綠錦池。
夏鶯千囀弄薔薇。
過雨荷花滿院香。
張愛玲曾寫到,“夏天的日子一連串燒下去,雪亮,絕細的一根線,燒得要斷了,又給細細的蟬聲連了起來,吱呀,吱呀,吱……”
夏至來了,苦夏便開始。但記憶中的夏,卻是恬淡的,平靜的,樸素的,有淡淡的喜悅。小巷子裏的黃昏,天空蔓延開的晚霞,一點無線電的嘈雜,伴著暗暗天色裏的蟲鳴蛙唱,長夏可愛。
南風起,水波淺興,蓮花隔水,碧圓自潔。皓月當空,往來行人皆閒散,最宜清遊。持扇隨行,明月相伴,盈盈翠竹,纖纖白苧,溫風拂面。人在夜色裏亦變得溫柔,萬事可喜,內心安寧。
六月枝上蟬鳴聲聲,時而風,時而雨。人在亭間,望雲散雨收,時見彩虹。池邊萍生,遊魚來去,獨自垂釣,釣得一竿明月清風歸。踏著明月歸家,傍著窗兒,閑敲棋子落燈花,貪看盛夏晚晴天。
晴雲輕漾,熏風無浪,炎氣灼灼。在鬱達夫的筆下,亦能找到逍遙之法。“只教有一張藤榻,搬到院子裏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陰處去躺著,吃吃冰茶雪藕,聽聽盲人的鼓詞與樹上的蟬鳴,也可以一點兒也感不到炎熱與薰蒸。”
六月江南入黴,恰是梅雨時節,淫雨霏霏。長街短巷,皆濛濛在雨中。梅雨天,明清文人間盛行一項雅趣:用黃梅天的雨水烹茶。從士族階級到平民百姓中,都一度引為風尚。

清代蘇州文士顧祿的《清嘉錄》裏記載:“居人於梅雨時備缸甕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以梅雨烹茶,雨中品茗,確實更有一番滋味。
夏至雖炎熱,但瓜果豐盈。夏日有諸多可口的甜瓜、西瓜、香瓜。古人便有“浮瓜沉李”之說,今人更有冰西瓜可解夏熱。
夏至逢著農曆五月端午,最是江南好風景。民間有劃龍舟、吃端午粽的習俗。綠水迢迢,一池荷風,粽香十里,故鄉溫情也飄蕩十里。
執扇問晚風,徐徐已入夏。古人將夏亦分為九九之夏。夏九九以夏至為始,每九日為一九。九九盡,長夏盡。
夏至時節,新麥初收,夏至這一日,民間多有吃面習俗,所謂「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南南北北,在這一日,皆嘗一口新鮮的面,長夏也安康。
夏日炎炎,人心浮躁,宜食清暑降火之食,宜食苦酸蔬菜,宜食一些當季水果,楊梅、荔枝、西瓜、桃李等都是好的選擇;也可食綠豆湯、銀耳湯等清涼降暑的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