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非遗”攀高峰 俯首“冷面”塑人生——速写省级非遗利辛“杨氏面塑”传承人杨攀峰
发布时间:2023-09-23 10:46:36  来源:人报融媒  作者:人报融媒  点击:6367次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2008年国家将面塑艺术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面塑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省级非遗利辛“杨氏面塑”第六代传承人杨攀峰,通过对面塑技艺数十余年的坚守,将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做得有声有色,已成为利辛新的民间艺术名片。

苦中作乐  面塑大师少年梦

“我对面塑的喜欢是从小开始的,先是苦中作乐,接着是乐在其中,到最后确实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到了现在。”杨氏面塑第六代传承人杨攀峰说。小时候,由于爷爷是远近闻名的捏面人的高手,耳濡目染,杨攀峰从小就对捏面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叫捏面人,是皖北这边农村常见的技艺,老人们把面蒸熟,加上石蜡和蜂蜜,冷却后就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像兔儿爷、财神、关公,在当时是逢年过年、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杨攀峰说,那时候逢年过节,哪个小朋友能得到一个面人儿做礼物,足可以炫耀好几天。

在杨攀峰的印象里,他的爷爷在他儿时总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很多不同的人物逗他开心,那时的他觉得将一个平淡无奇的面团揉捏成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花鸟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爷爷的熏陶下,杨攀峰很早就帮爷爷着打下手,从给面人儿按上黑豆眼睛、红枣鼻子,再到基本的捏、搓、揉、掀等传统技艺。当时的杨攀峰还没有意识到,这简单的捏面人,在二三十年后会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也成了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杨攀峰从五六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面塑制作技艺,边上学边学艺,初中毕业后,杨攀峰继承面塑技艺,开始系统学习“杨氏面塑”制作技艺。几十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艺日趋成熟。杨攀峰在保留了杨氏面塑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老北京面人对杨氏面塑进行了改良。他把高雅的雕塑艺术用面塑的手法掺进了民间艺术的元素,把雕塑民俗化,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从高不盈寸的古代淑女到身长六尺的财神爷,从十几公分人物塑像到高达两米的憨豆先生,杨氏面塑在变形夸张的手法中却能准确捕捉到住人物的神情。杨氏面塑是精美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有很高的民俗价值、观赏价值和很好的教育价值。传统的杨氏面塑的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比如刘备、关羽、张飞、八仙、嫦娥等。后来,杨氏面塑传承人杨攀峰增加了一些卡通人物以及瓜果蔬菜等。

生活中,杨攀峰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守着妻子过小日子,看似呆板无味;但在面塑技艺创新发展上,他的思绪却天马行空,能把传统人物面塑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传神。通过捏、搓、划、压、拨、切等技法,历经构思设计、和面、配色、捏塑、干化等过程,制作成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

精益求精  独闯艺海搏人生

“杨氏面塑”在皖北延续了二百多年,其第四代传承人杨文挺在世时曾是远近闻名的捏面王。 “杨氏面塑”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材料,在使用第六代传承人杨攀峰在其传世秘方的基础上、经攀峰个人多年潜心研制而成的面团,可制作数米高的大型作品,并可长期保存(理论上可达千年之久)。“杨氏面塑”可以捏塑成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等多种艺术形象,题材广泛、造型各异,可发挥制作者的无限想象空间。杨攀峰自幼受爷爷和父亲影响,并深得其真传,现已辛勤耕耘近四十载,他凭着一双巧手练就了非凡技艺,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技艺和手艺,也与时俱进跨界融合,通过创新和发展,为非遗传承增添新鲜血液,拓宽了发展方向。

挑战传统,要做出能保存的面人。杨攀峰的作品注重传神、色彩考究、造型生动、小中见大。十二生肖、皖北唢呐、关公、庄子、老寿星,一个个作品色彩艳丽,活灵活现。对面塑技艺的表现形式、面团材料的科学处理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加强了对面塑渊源、发展理论材料的总结与收集,并进一步进行探讨研究,自学了大量美术理论书籍及中外古典名著,从理论上提高了自身艺术修养。并巧妙地运用在面人的制作过程中,使面塑作品更加传神、色彩更为考究。

神医华佗

水稻专家袁隆平

“面塑艺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传承下来非常难。”杨攀峰说,以前,面人是“短命的艺术”,夏天捏好,第二天就会生一层白毛;冬天时,几天后就会龟裂,很难保存。但他最开始请教同行时,同行师傅们并不愿直面这个问题,他们说:“如果面人做出来能保存很久,那我们吃什么?”但杨攀峰认为,“这项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应该传承下去。”只有传承,艺术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杨攀峰苦苦琢磨、研究,经过无数次实验,所做的面人终于不酥不裂,即使用力捏都捏不坏。其保存寿命可延长为百年之久。

走进大运村,展示传统面塑艺术。200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大运村召开,受深圳市政府的邀请,杨攀峰在大运村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面塑艺术。接到邀请的那天杨攀峰激动得一晚没合眼。现如今杨攀峰的书柜里,还摆着他当时进入大运村的证件和颁发给他的证书。此项活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直接参与世界大运会,面对面与各国大学生运动员交流的唯一项目,成为了深圳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交流活动。据杨攀峰回忆,大运会还未开幕,他们就进入大运村工作了。在进入大运村之前,他把要捏面人的面团提前备好。每天早上5时起床,6时出发,他戴着组委会发给他的证件,别提多自豪了。在那里,他现场制作面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同时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深圳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接待。

数十年来,杨攀峰博采众长,用一双巧手塑造面人百态,走南闯北传播非遗文化。“对于面塑,我认为不仅要专注技法传承,更要不断尝试创新作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杨攀峰表示,现在他经常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文创展示等活动,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让面塑焕发别样光彩。

曹操

武财神,赵公明

桑梓情深  培育后学再出征

“我是利辛人,是利辛这块土地养育了我,成就了我。我从深圳回来回报家乡是应该的!因为我无论是在哪座城市工作,还是被文化部派往哪个国家做艺术交流。我总感觉从利辛走出来的杨氏面塑这种艺术已经和我的生命、人生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我的魂、我的根都始终在家乡利辛这片热土上。”杨攀峰说,“虽然深圳和其他沿海大城市邀请我把户口落在他们城市,让杨氏面塑作为他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始终不愿意,我想把杨氏面塑回归家乡,利辛县这片热土。作为县政协文史委的一名政协委员,一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我将珍惜党给我的荣誉和鼓励,继续一如既往地心系家乡、心系公益,毫无保留的把技能传承给更多的爱好者,带动一批人共同致富回报家乡,希望与大家一道努力让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多年来,杨攀峰在家乡利辛和深圳开展免费传承面塑技艺工作,通过网络、各类文化场所教授学员达到一百多人,其中授徒三十多人,使得古老的面塑艺术的以后继有人,同时也给徒弟找到谋生之道。从2021年起,省级非遗“杨氏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攀峰全力参与我县中小学课后服务项目。并利用暑期在县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免费培训工作,同时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暑期面塑培训。增加了他们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培养了各地少年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兴趣。他不仅自己不断钻研、推陈出新,更是通过公益课的形式,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至今,“杨氏面塑”进校园、进青少年宫开展培训活动,培训师生达2000多人次。杨攀峰在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的同时,圆了不少弱势群体的就业创业梦。从而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周边人群就近、灵活就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苦尽甘来,硕果累累。杨攀峰在面塑界所获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利辛县十佳非遗传承人称号;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2000年-2006年期间赴新加坡交流并表演才艺;2016-2018年期间赴美国芝加哥、洛杉矶、纽约、西雅图、旧金山等地交流并表演才艺。为任正非,李嘉诚、王石等商界大腕塑过雕像。2013年被认定为亳州市非遗传承人;2018年被认定为安徽省非遗传承人,2019年返乡创办利辛县攀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利辛县李奇茂艺术馆设有个人面塑工作室,并设有杨氏面塑非遗展厅。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上,杨攀峰于2021年10月15日—17日参加在黄山举办的中国第五届非遗传统技艺大展、2021年10月23日—24日参加在杭州举办的“2021年长三角水上运动节暨京杭大运河(杭州)运动·文旅嘉年华活动.2022年,杨氏面塑省级传承人杨攀峰创作的作品《盘古》被评为“安徽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精品。

文化自信,不能单单作为一种口号;文化回归,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省级非遗“杨氏面塑”不仅能传习面塑技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还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利辛本土非遗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让非遗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附:杨攀峰部分获奖及荣誉情况

2011年5月,在“深圳市第七局外来青工文体节”宗和(项目)中成绩优秀,荣获银奖。

2014年8月,《皖北锁呐》在首届安徽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荣获优秀奖。

2014年12月,《晚北锁呐》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广东)民间工义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2018年12月,利辛县首届“十佳非遗传承人”。

2019年5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辛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1月,荣获利辛县第二届“肥畔乡才”十佳乡村工匠称号。

2020年1月,“杨氏面塑”项目在利辛县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展出。

2021年7月,“亳州市乡村创新创业领军能人”。

2022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利辛县委员会。

2023年1月,加入亳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2023年8月,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民间文艺“山花英才”培训班。

亳州市文艺奖三等奖等荣誉。

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术大展。

微信图片_20230923184830.jpg

荣任:香港“中华泥塑非遗传承人”。利辛县政协委员,亳州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