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我们再也不惧科学界的寒冬,因为我们所在即是春天。春风拂过始信门,带着我们的思念,把您的字迹描摹一遍又一遍。——题记

2025年10月18日,在远离故土的凄凄秋雨中,杨振宁先生溘然长辞的噩耗传来,使我心痛不已,百感交集。作为杨老的小小同乡、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一员,我的成长离不开杨老的激励。遂寄哀思于纸页,拙笔表达对这位亲切的长辈、精神引路人的永恒纪念。
童年记忆里的科技馆,是我与杨老最早结缘的地方。作为土生土长的合肥“侠们”,合肥市科技馆是我们心心念念的知识殿堂。也正是在这里,杨老担任起名誉馆长,在百忙之中关心家乡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记忆里,每当走进科技馆一楼,音叉,浮木,牛顿摆,金属球都等待着好奇的我们去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奇妙的物理世界。每当完成一个实验,我们都雀跃不已,而科学的种子也在我们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这一切,都离不开杨老及其他科教工作者的关怀和期许。
在合肥四十五中读书时,我曾无数次路过四古巷,却从未为它放慢脚步。直到物理老师告诉我们,这条窄窄的小巷是杨老传奇人生的发源地。在西方垄断科技前沿的时代,杨老的步伐却从未停歇。他从这条小巷迈向西南联大,迈向大洋彼岸的顶级物理实验室,直到迈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用绝对的天赋与实力,在科技殿堂上点亮属于中国人的第一颗星。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为现代物理学铺平道路。杨老亲手打碎了中国知识界的自卑,使我们“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国际视野在我们的成长中同样不可或缺。要想让思维拓展,我们必须大胆“向外看”。紧跟前沿并批判思考,吸纳观点且合理质疑,我们才能接触新观点,用创新的火花点亮更多真理。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二十六载海外求学结束,杨老毅然回到祖国,将数十年光阴投入促进中国科技交流进步的工作中。他时刻心系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向国家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成为中国科研战略和发展方向的信标灯。合肥这座大湖之畔科创之城的崛起,同样离不开杨老的牵挂与指引。2023年金秋,合肥一六八中学的新校门落成,由杨老亲笔书写的校名成为了很多同学的亲切记忆。在这座创新名城里,杨老留下的痕迹还有很多。从1981年亲自参观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到2007年科大论坛上的全英文报告,故乡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牵动杨老的心。现如今,依托综合性国家科研中心与“科大”高校资源,合肥推动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世界级产业集合群,并前瞻培育聚变能源、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各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孵化,高科技制造业加速增长,科创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与灵魂。
亲爱的杨爷爷,您赴星空,而我们从未停止仰望。您留下的不仅是科学殿堂里的中国名字,更是刻在合肥学子血脉里的信念——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祖国的未来,相信每个少年都能因热爱科学而闪耀。春风再次吹过始信门,那时科创楼前的银杏将抽出新芽,少年科学院的灯光会彻夜通明。而我们会带着您的嘱托,为了祖国的未来与创造,在科学的长夜里继续赶路。(何海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