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食堂开放 飘出便民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11-12 20:36: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admin  点击:1812次

“刚出锅的红烧肉还冒着热气,打菜阿姨手不抖,一勺土豆丝给得满满当当!”正午时分,国家卫健委科研所餐饮中心里,刚打完饭的白领小李举着餐盘笑着说。如今,一批原本只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正打破“围墙”向公众开放——从每日不重样的荤素搭配,到按克称重的AI智能餐台,再到飘着锅气的时令菜品,这些食堂不仅成了周边居民、上班族的“干饭宝地”,“打卡单位食堂”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悄然走红。

单位食堂开放逐渐变身“便民食堂”

“不用考公也能吃上‘体制内同款’!”打开大众点评,搜索“单位食堂”,满屏的真实评价透着食客的喜爱。在“卫健委科研所餐饮中心”页面,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800多条留言里,“30元自助吃到撑”“不是预制菜,清炒时蔬还带着锅气”“餐后水果新鲜,汤品每天换花样”成了高频词。市民符先生每周来三次,“卫生有保障,价格比外卖实惠,家里懒得做饭就来这儿,省心!”

北青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样的开放食堂并非个例。在位于海淀区知春路的京东科技大厦地下一层食堂,在饭点时总能看到白领、老人排着队取餐,餐盘的碰撞声、食堂阿姨的招呼声交织成热闹的烟火气。在西便门外大街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302餐厅,改造后兼具养老助餐功能,常有老人提着保温桶来打包。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堂、中国气象局食堂、北京语言大学“清晏楼”等,也纷纷向公众敞开大门,成为周边人群的“便民食堂”。

位于魏公村的国家卫健委科研所食堂已经开放一年多,在工作日提供早午餐服务。“不仅解决了院内职工、退休家属的吃饭问题,周边居民、上班族也常来。”食堂负责人指着取餐区的长队说,“有顾客反馈‘终于不用纠结外卖点什么’,这种认可让我们更有动力优化服务。”

文艺食堂、智能食堂各有特色“引客流”

下午5时30分,位于和平西街的中国煤矿文工团“职工之家”的门刚开,就有居民熟门熟路走进来。“今天有红烧肉、回锅肉,还有刚蒸好的杂粮包!”店长石女士一边把菜品照片发到居民群,一边招呼着熟客。

这家300平方米的食堂,藏着不少“文艺彩蛋”。入口处摆放着原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刘炽用过的钢琴,墙上挂着色彩明快的艺术画,木质桌椅整齐排列,不像传统食堂,反倒像家温馨的社区餐厅。取餐区明厨亮灶,热气腾腾的菜品摆了满满两排,刚有人念叨“想再要勺炒青菜”,服务员就端着一锅热菜补了上来,“您放心,不够随时添!”

随着近期位于沙滩后街的景山AI食堂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这里又是另一番科技感十足的景象。由首开首院金融产业园依托周边共生院落空间打造,这间青砖灰瓦红墙的平房小院食堂闹中取静,阳光从玻璃房顶洒进室内,洗手台、消毒柜、充电宝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核心烹饪环节由两台AI炒菜机完成,利用智能设备提升餐饮服务,为老城居民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科技感体验。

每天11时开始,两台AI炒菜机开始“嗡嗡”运转,厨师只需按提示精准投放食材,几分钟后,一份份香气扑鼻的小炒木耳、小炒鸡杂、爆炒芥蓝就出锅了。“食材投放精确到克,不管谁来操作,口味都一样稳定。”食堂主理人柴先生指着屏幕上的菜谱说,后台已研发300多道适配菜品,能定期更新菜单,不怕吃腻。

最让食客感兴趣的还是智能餐台。夹起一块干炸带鱼放在称重区,屏幕立刻显示“重量210克,热量2150卡”,结算时自动汇总金额,还能通过手机App同步饮食数据。“我减肥呢,这个AI食堂App每天提醒我少吃点儿碳水,太实用了!”刚吃完饭的郭女士点开景山AI食堂App,上面清晰记录着当天摄入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自己估算靠谱多了,再也不怕吃超量。”

平价饭菜融合出圈菜品引来年轻人

“称几块红烧黑猪肉,再要个杂粮包!”在中国煤矿文工团食堂,退休教师张阿姨熟练地选着菜,结账时一共花了28元。“这里按斤称重,33元一斤,比外面餐馆便宜不少,而且食材放心,少油少盐没味精,适合我们老人。”一旁的面点师正捏着包子褶,黑山猪肉馅的包子5元一个,刚出炉就被抢了大半。

除了传统中餐,食堂还藏着“惊喜”。美式牛肉汉堡、日式照烧鸡饭、蛋糕甜品等融合菜品也能购买,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打卡。“没想到这内部单位食堂还能吃到汉堡,味道不输快餐店!”慕名而来的大学生小周举着汉堡拍照,“这么大的双层牛肉汉堡,配上薯条可乐,一份套餐价格才38元,性价比绝了。”

石女士笑着说,食堂中午要优先保障职工用餐,晚上则成为周边居民的“共享厨房”。为了方便街坊,他们组建了3个居民微信群,每天按时发布菜品预告,“去年网上说能偶遇靳东团长,食堂还火了一阵!”石女士说,“虽然晚上难碰到,但大家来吃饭的热情一点没减。”

·声音·

盘活闲置资源探索创新课题

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不仅给公众带来便利,也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以前早餐、晚餐时段,食堂基本空着一大半,现在晚上能坐满七成,食材也不会浪费了。”一位食堂经营者坦言,机关食堂的集体采购优势,能以平价提供高性价比餐食,既补充了周边餐饮供给,也缓解了运营压力。

但热闹背后也有现实挑战。不少食客反映,刚开始觉得食堂开放的模式挺新鲜,吃久了就发现菜品创新不足,热度慢慢降了下来。“要是能多些时令菜就好了,比如夏天加些凉拌菜,冬天来锅热汤面。”有居民建议。运营者也有顾虑,午餐时段客流集中,早晚和周末却常闲置,想盈利并不容易。“我们初衷是便民,不是赚钱,”一家食堂运营负责人说,“只要能帮街坊解决吃饭难题,减少食材浪费,就挺有意义的。”

如今,随着社区食堂、老年食堂建设的推进,这些开放的机关食堂也在探索新方向。“未来或许能增加养老助餐服务,或者和社区合作开展厨艺培训,让食堂发挥更多作用。”一位食堂负责人表示,打破“围墙”只是开始,如何持续提供有温度、有新意的服务,才是长久之道。从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到精准称重的AI餐食,机关食堂的“开门迎客”,不仅带来了舌尖上的便利,更传递出公共资源为民所用的温暖,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食堂里,藏着城市便民服务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