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盐边:文旅融合“破圈”,让千年文脉成为共富“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5-09-12 20:03: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1551次

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间,雅砻江与金沙江日夜奔涌,孕育出一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小城——盐边。这里曾是南丝绸之路的要冲、闰盐古道的枢纽、茶马古道的驿站,古滇青铜的纹饰与古蜀丝绸的经纬在此交织。在这里31个民族世代守望,4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古滇古蜀文化的脉络。如今,这座承载着文明记忆的小城,以“文化铸魂、文艺惠民”为钥,解锁了从文化保护到精神共富、从非遗活化到产业振兴的密码,在新时代基层文化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独树一帜的“盐边图景”。

文化繁荣,政策先行。文化的绵长的生命力,离不开制度的呵护,盐边县深知制度保障是文化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先后出台《文化人才文艺创作扶持奖励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长效机制》等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为文艺创作“保驾护航”——无论是本土歌曲的谱写、舞蹈剧目的编排,还是民间书籍的出版、话剧的打磨,都能获得资金支持;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则实行“以奖代补”,激发传承活力。同时,盐边县恢复大笮文化研究会,搭建起容纳300 余名本土作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及新文艺群体的文艺创作人才库,构建起“专家指导 + 本土骨干 + 群众参与”的三级人才梯队,为文艺繁荣筑牢“人才根基”。

非遗活化,让古老文化“活”在当下。盐边县不满足于对非遗的静态保护,而是将其转化为文艺创作与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笮山锅庄、傈僳族婚礼等非遗元素被搬上舞台,原创舞蹈《笮山谣》《傈僳丰收乐》多次亮相省级艺术展演,原创话剧《雅砻江水天上来》更入围第三届四川艺术节精品剧目,让非遗之美走进大众视野。在校园里,苗族蜡染、傈僳族“见面猴”制作等非遗课程成为校本教材,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指尖翻飞间,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更读懂了技艺背后的民族智慧 —— 这是文化根脉最生动的“代际传递”。更令人欣喜的是,盐边县还推动非遗与文创、餐饮深度融合:“阿木诗依”傈僳族非遗文创品牌推出50余款服饰、手工艺品,2023 年不仅入选“5·19 中国旅游日·中国礼品”,还斩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INSPIRO可持续消费创意秀最受欢迎奖”;“盐边一桌菜”成为餐饮名片,盐边羊肉米线、国胜茶、盐边油底肉等非遗美食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至此,盐边的非遗实现了从“可看”到“可感”,从“可学”到“可享”的价值跃升。

盐边的文化振兴,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而是“全民参与”的共同创作。12支本土文艺骨干队伍,如同流动的“文化驿站”,深入乡镇的田间地头、社区的广场院落、企业的厂房车间,开展“送戏下乡”“非遗展演”活动超百场。在昔格达村、红格村等地,“百姓大舞台”成为群众展示自我的阵地,“花城艺起来”、村晚、村运、村跑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形成“村村有舞台、月月有活动”的热闹文化生态,文化的温暖就这样“零距离”传递到群众身边。更值得一提的是,三滩村、联合村等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成立非遗刺绣团队、非遗蹀脚舞表演队,不仅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还让村民实现 “文化资源变资产、文化服务变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文化饭”。

文旅融合,为经济发展“添”新动能。盐边县以“文化 +”为抓手,不断拓展文化惠民新场景:天沐温泉、魔芋公园等文旅载体相继建成,“早上盐边羊肉米线、中午盐边菜、晚上盐边烧烤”的特色旅游路线深受游客青睐;文化新空间的打造,更让盐边成为“网红打卡地”:金芋别院的田园诗意、锦府驿·观山的山水意境、马掌 KUANG 野的野性风情,满足了游客对“慢生活”的向往;6个省、市级研学基地,吸引清华大学等高校3000余名学生前来,在非遗体验、民俗探究中,感受盐边的文化魅力。而仡佬族送年节的热闹、傈僳族阔时节的欢庆、彝族火把节的炽热,与“滋味盐边”系列文旅活动轮番上演,形成了“文化体验 + 产品消费 + 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游客带走的,是盐边的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留下的,是对盐边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如今的盐边县,文化赋能的成效已然显现:文艺创作从“零星开花”到“集群绽放”,35部本土文化书籍、200余首本土歌曲丰富了文化宝库;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代表性传承人从2020年的40人增至60人,青年传承人占比达45%,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数量稳步增长,傈僳族服饰更登上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群众文化参与热情高涨,文艺团队从15支增至82支,2000余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城乡角落,1000余名村民通过文化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文旅产业持续升温,2024年综合收入达 15亿元,同比增长28%,“大笮文化之乡”“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的名片愈发闪亮。

从千年古道的文化积淀,到如今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盐边县正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民生与发展,在推动群众精神共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笮山若水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