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学生消费市场热度攀升。以游戏、动漫等IP为主题的盲卡,凭借其娱乐和社交属性,受到青少年追捧。由此带来的未成年人卡牌成瘾、过度消费甚至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等现象,引人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应规范盲卡市场,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性消费观。
盲卡受欢迎,与“谷子经济”催生的新消费热潮密不可分。“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动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盲卡糅合了“谷子”IP属性与盲盒“未知惊喜”的卖点,在新生代消费群体中快速走红。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集换式卡牌市场规模从28亿元增长至263亿元。
盲卡热背后,一方面蕴藏着新生代对优秀动漫、动画等文化作品的认同,折射出从“实用”到“情绪价值”的消费需求转变;另一方面,这些精心设计的商业链条,精准捕捉青少年心理特点,通过随机奖励制造期待感,诱发非理性消费,也需警惕。
客观来说,盲卡成瘾现象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有关,规范管理、合理引导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但这只是一个规范性指导文件,并未规定相应处罚,实际经营中几乎没有落实身份核验。少数商家更是通过话术诱导消费、模糊概率、虚构稀缺等行为,让一些青少年“根本停不下来”。这些诱导消费的行为,应得到有效治理。
规范盲卡市场,引导消费回归理性,需要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经营者不应以珍藏、稀有、限量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并在解决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应规范,要求生产企业公开卡牌设计规则,强化概率公示、年龄核验等合规要求,还要加强对网络平台和中小学周边商铺的监管,进一步净化消费环境。广大家长、老师需更好履行监护教育职责,加强关爱陪护和约束规范,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沟通,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