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十一”,“大数据杀熟”这一议题也再度走热。尤其是在各大平台纷纷宣布AI落地应用的2025年,被大数据更加精准“围杀”的担忧浮现在不少消费者心头。
使用的手机价格直接影响商品价格、老会员抢不到的补贴新会员却“秒领”、各类补贴“叠上叠”算下来却不如新用户买得便宜……伴随着网络支付的愈发便捷,“大数据杀熟”成为消费者屡屡反馈的痛点问题,每逢各类“网络购物节”,相关投诉便集中爆发。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明确指出杜绝“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违法行为。
与其他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不同,处于单向透明地位的消费者,面对“算法织网”,往往难以察觉或依靠自身力量破解。这使得大数据杀熟具备隐蔽性高、针对性强等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行为还在“穿上新马甲”:从简单依据用户画像进行价格歧视,到如今部分平台通过多层嵌套的优惠机制、天花乱坠的满减补贴等话术“轰炸”,将最终价格变成一道道“算术题”;又或者再进一步接入技术手段,实时动态调整显示价格,让“买得便宜”难上加难……消费者识别“杀熟”的难度越来越高。
“大数据杀熟”表面是技术赋能下的差异化定价策略,实则是部分平台企业利用数据优势地位,对老用户实施价格歧视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精神,更动摇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根基。当技术创新异化为“精准收割”的工具,当数据优势转变为“看人下菜”的筹码,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整个数字生态的信任基础。
整治“大数据杀熟”乱象,需要多方协同、综合施策。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使用边界和平台责任,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能力,让“杀熟”行为无处遁形。平台企业应当加强自律,将社会责任置于短期利益之上,通过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重建消费者信任。广大消费者也要提高数字素养,增强权利意识,维护好自身权益。
当算法与数据真正用于创造价值而非榨取价值,当平台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共生共荣的新型关系,我们也将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数字经济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