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假农技专家坑农害农
发布时间:2025-08-13 12:02:01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admin  点击:1519次

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近日接到不少农民朋友的反映,他们在网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记者以“农业”作为关键词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搜索,随即弹出不少所谓农业主播、助农专家的短视频。这些网络主播看起来非常专业,正在热心地为农民解决各类农业种植遇到的问题。但调查发现,这些活跃在镜头前的“农业专家达人”,不过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假专家”们大多从未涉足过农业,甚至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却能靠着量身打造的人设在屏幕前侃侃而谈。

这些假冒农业专家达人的短视频中,不仅有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肥料、农药的内容,还有很多是分享实际价值存疑的农技“小妙招”。而五花八门的内容,目的只有一个,即带货。此次曝光的农业电商团队的负责人就直言不讳——无论是研究院专家还是农大学生,这些身份都是虚假的,是否了解农业知识不重要,带货挣钱才是唯一目的。显然,如此打着“助农”名义的假冒农业专家带货模式,不过就是一种瞄准农户的“割韭菜”模式,名为“助农”、实为“坑农”。

这种人设造假之所以能得逞,关键在于精准抓住了一些农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要知道,农民获取农技指导的渠道本就有限,短视频的便捷性和“专家”的权威感,很容易让他们放下戒心。特别是那些“农资店绝不会告诉你”“不用就亏大了”等话术,更是利用了农民怕吃亏、求增产的心理,一步步将其引入消费陷阱。

当然,假冒农技专家的泛滥,绝非孤立现象,其背后有着多重推手。首先是短视频平台的审核漏洞。必须追问的是,这些账号的“农业专家”身份到底有无经过必要的资质认证?“增产增收40%”的虚假宣传为何能够堂而皇之地公开播出?有涉事直播团队的负责人透露:“100多万播放量,一个播放量赚一元钱没问题。”在流量变现的巨大诱惑下,平台对内容的监管是否轻易让位给了商业利益?这些都不能不打上问号。

同时,这些网络上的“虚拟”专家能够轻松俘获如此多农户的信任,也反映出现实中,专业的农村农技服务体系依然薄弱,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形成了断档和脱节。比如,基层农技推广站资源有限,难以覆盖所有农户,而正规的农资企业的服务又下沉不足,于是一些农户自然就容易“病急乱投医”。可以说,假专家们大行其道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先用“免费指导”来填补服务空白、收割信任,再用质量存疑的产品来实现“变现”。

因此,要有效整治假农技专家乱象,让这套“割韭菜”模式无路可走,需要一场“全链条”治理。短视频平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尽快建立“农业专家”资质核验机制,特别是对宣称“增产”“特效”的农资视频内容应加大审核力度。同时,平台应设立“农技服务白名单”,推荐正规机构和专业人士,让权威科普内容获得更多流量。而相关农业服务部门也应加大专业农技服务的下沉力度,让更多农户可以方便获得权威指导。

另外,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网信等部门也应建立和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对虚假宣传、销售伪劣农资的行为“露头就打”。尤其是对涉案金额大、影响广的案件,更要深挖背后的产业链,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更进一步看,这类完全靠“伪装”出来的“坑农”生意能够一路做大,也再次证明对于网络带货模式的质量监管当进一步完善。应该看到,这样的“虚假”生意大行其道的另一边,却很可能是一些正规产品的销售困难。放松对这类流量生意的监管,不仅可能坑害消费者,也很容易制造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加剧市场生态的紊乱。为何“套路”卖货能够如此轻易得逞,这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