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片繁忙,进出口集装箱经过海关“先期机检”设备,往复穿行。随着集装箱在桥吊上起起落落,一家家外贸企业的出口货物随着国际货轮远销海外,越来越多的进口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8056.7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4326.9亿元,增长1.6%;进口3729.8亿元,增长12%。
图为青岛海关关员在青岛外贸企业现场调研。高瑞刚 摄
立于开放、兴于开放。1984年,青岛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外贸发展的世界大门开启,青岛市外贸进出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青岛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张径舟介绍,1992年之前,青岛市进出口由少数几家中央直属和省属外贸企业完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贸迎来发展黄金时期,至2022年,青岛市外贸企业数量达到2.39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达2.12万家,进出口占比高达67.2%,已经成长为青岛外贸发展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之初,青岛外贸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开始起步。”张径舟说,1979年,青岛台东工艺品厂与香港华宝公司签订了山东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合同。1987年青岛啤酒获批自营进出口权,成为全国第一家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随后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一大批青岛品牌开始走出国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青岛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外贸自主性持续提高。2008年,青岛一般贸易进出口值达到236.3亿美元。截至2022年,青岛市一般贸易进出口808亿美元,规模达到2008年的3.4倍,占同期青岛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64.3%。
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对外贸易快速崛起,推动青岛对外贸易市场数量快速增加,2022年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联系。
“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张径舟说,2022年青岛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值达649.8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86.7%,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51.7%。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青岛市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家电、电子、汽车零配件、轨道交通装备、造船等行业飞速发展,机电产品出口随之快速增长。据青岛海关统计,2022年青岛市机电产品出口规模达到328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79.3倍,年均增长19.6%,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6.5%。
伴随着青岛及周边腹地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类商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青岛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进口大宗商品集散地。据青岛海关统计,2022年,青岛市原油、金属矿砂、成品油进口值分别达到115.6亿、61.6亿、20.5亿美元,合计占进口总值的35.9%。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加快,青岛市高科技产业相关原料和设备进口规模也明显扩大。
“据海关统计,青岛市进出口总值从有外贸统计之初1993年的19.3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255.8亿美元,年均增长15.5%。”张径舟说,改革开放让青岛外贸发展实现了蜕变。
随着青岛外向型制造业基础不断夯实,在超过2万家具有全球视野的进出口企业为外贸发展提供的持续动力下,青岛将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基本盘,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开放发展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