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成为“幸福圈”
发布时间:2025-10-09 21:01:06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1636次

  图①:“共富宝盒”的“盒主”陈苗云为居民织补衣物。
  图②:招宝山街道“共富宝盒”亮相活动现场,居民体验理发便民服务。
  图③:俯瞰镇海区。
  图④:同心湖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集市。
  图⑤:锦绣社区金色广场便民集市。
  本文照片由镇海区委宣传部、镇海区商务局提供

  9月19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提出“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

  当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正在精心打造1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分钟内能买到新鲜果肉时蔬;10分钟内美容美发、小修小补能搞定;15分钟内有健身娱乐场所,还能喝个咖啡……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

  

  “共富宝盒”上岗,留住市井烟火

  “衣服破损、裤脚太长,过去的麻烦事现在都不是问题,下楼找‘盒主’就能解决。”家住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居民孙莉莉如此点赞道。

  今年初,细心的她发现,街头巷尾陆续“冒”出了不少绿色箱体——一间间名为“共富宝盒”的5平方米铺位在道路一侧整齐排开,补鞋、配钥匙、修拉链,各种便民服务应有尽有。

  60岁的陈苗云凭借一手织补好手艺和亲民的价格,在城河西路路口的“共富宝盒”点位占据了一“铺”之地。孙莉莉有衣服需要修修补补时,就到“共富宝盒”找陈苗云。

  “城区变化日新月异,‘共富宝盒’为我们留住了旧时光。”孙莉莉说,家中磨损的大大小小衣物都由陈苗云接手复原,陈苗云的手艺很好,“我儿子在深圳定居,遇上衣服磨损,有时还要‘舍近求远’把衣服寄过来找陈苗云修补。”

  对孙莉莉而言,“共富宝盒”不仅修补衣物,还维系着邻里关系。在这里,居民们常常会因为等待修补而驻足闲聊,分享家长里短,欢声笑语不断,“过去邻里间那份熟络的亲切感,一下子就找回来了。”

  “居民们缺什么,我们的‘圈’里就纳入、拓展什么。”招宝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涛道出了“共富宝盒”设立的初衷。

  在这个60周岁以上人口超1/4的街道,“念旧”是居民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为此,招宝山街道聚焦“一老一小”“一学一业”,以缝补修理、旧物循环等百姓生活中“看似不起眼但又少不了”的小事为切口,集成迭代服务点,盘活城市边角料地块。5个涵盖缝补修理、“旧书漂流”等服务的“共富宝盒”点位被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跟陈苗云一样,65岁的“盒主”周幼琼自19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修钟表,从业几十载,积累下不少回头客。如今当上“盒主”,干劲更足了。“我们许多‘盒主’还约定好,每周安排1天为辖区80周岁以上居民提供七折维修优惠。”周幼琼说。

  汪涛介绍,目前,招宝山街道正在全力推进“共富宝盒循环圈”项目,以“共富币”和“赞”为激励,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公益商家联动,实现供需对接、服务兑换和声誉积累协同运转。

  多方共建共享,“圈”出归属感

  如何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更多人受益?对此,镇海区庄市街道同心湖社区交出了一份“多元化服务”的答卷。

  “便民生活圈不仅要惠及附近居民,也要惠及参与到生活圈中的每个商户和群体。”在同心湖社区党委书记郑军眼里,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不仅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共建者,也应是共享者。

  郑军介绍,同心湖社区依托高素质人才优势,以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完善便民设施网络——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进社区,丰富早餐品类,发展“一店一早”;依托属地内商业广场资源,推动菜场超市标准化、智慧化改造……

  外卖小哥黄茂林说,同心湖社区的便民服务很贴心。通过公众号预约订早餐,可以“多睡10分钟”;行驶电瓶车5分钟即可到达“甬爱E家”驿站进行休息、充电、饮水;步行抵达社区“小修小补”站点,修补磨损物件。

  在同心湖社区主干道官仓路上,一个“合生活特色街区”即将建成,一系列特色服务为路过的上班族安排得“明明白白”——不仅有咖啡、烘焙等业态,还有学前托管、公益课堂等特色服务。

  在便民生活圈内,还衍生出许多特色“子圈”。同心湖社区“甬爱·益家亲”爱心商圈内,16家爱心商铺自发加入“甬爱E家奔跑者加油站”,为新就业群体送上爱心食品、提供低偿理发服务等。一些居家养老服务站引入连锁快餐品牌,合作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托育机构提供灵活多样的托管时间和托管方式,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

  “早上,我把孩子送去托育机构。中午,家里老人到楼下共享食堂吃饭。在这里生活,真的很省心。”同心湖社区居民周晨来自外地,如今一家老小扎根宁波,这里的生活让她有了归属感。

  盘活各类资源,提升服务效率

  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各种服务资源如何“链接”“缝合”尤为重要。在庄市街道,锦绣社区就是“穿针引线”的一把好手。

  锦绣社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凝聚辖区内社会资源,不断推动硬件升级,创新消费供给,优化便民服务。

  锦绣社区党委书记张誉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社区地图,在陈倪路上,镇海区职教中心、镇海幼儿园庄市分园等学校,陈倪路商业街、金色广场、柒柒里等商圈分布在路两旁。“通过党建联建带商建形式,社区鼓励辖区内学校向居民开放游泳馆、篮球场;专业健身达人运营百姓健身房;咖啡吧向居民开放线上点单,提供就近专送服务……”张誉说,便民生活圈里的各类资源得到充分盘活。

  这些串联起来的资源,为陈倪路带来了新变化。过去,这条社区主干道上唯一的知名品牌是“沙县小吃”,如今,各种热门连锁品牌入驻,完成了连锁品牌一条街的华丽转身。

  一些商业广场每月还定期举办市集活动,有理发、推拿等便民服务,还有非遗扎染、书法体验等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辖区居民在广场上自行摆摊,不仅丰富了市集业态,也让居民更有参与感。”张誉说。

  “现在足不出‘圈’,超市、餐饮、儿童教培资源都能一站式享受,太方便了。”锦绣社区居民潘磊硕见证了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从0到1”的变化,她说,越来越多社区便民生活配套设施的落成,推动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与潘磊硕有相同感受的,还有今年75岁的社区居民朱阿姨:“我腿脚不方便,现在时常有热心骑手给我送饭。”锦绣社区吸纳新就业群体,组成一支骑手队伍,加入社区治理。骑手不仅为社区不方便行动的老年人送上助餐服务,平时走街串巷时发现的各种问题,也会及时反馈给社区,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

  社区也为骑手送去便利暖心的服务。锦绣工会驿站内,全天候提供休憩纳凉、免费饮水、休息如厕、外伤急救等服务;热心阿姨自发响应社区号召,为小哥们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每逢佳节更有特色美食送上。

  便民、利民、惠民,镇海区13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民生“幸福圈”。据介绍,下一步,镇海区将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抓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