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导向驱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好房子”成为“十五五”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11-05 20:05: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1255次

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在“十五五”期间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面向房地产行业,《建议》提出的核心要点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被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任务中,首次将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单列于民生保障章节,这一调整强化了房地产的“民生”属性,揭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刻变化。

由量到质 “好房子”使命担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地产行业正在历经一次根本性的价值重塑,民生属性取代经济属性成为核心定位。

在“十四五”时期,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户均住房接近1.1套,住房短缺时代基本终结。截至2025年9月末,近7.6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待售面积也印证了这一点。

面向未来,《建议》给出指引方向,即“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成为“十五五”时期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由此看来,“好房子”正从部委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5月1日生效的《住宅项目规范》提出了40多项指标,部分为强制性标准;住建部提出通过好的标准、设计、材料、建造和运维等五项工作推动“好房子”建设。

今年8月13日,《广东好小区标准》、《广东好住房标准》送审稿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东方雨虹作为重点支持单位参与会议。今年7月1日实施的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设计标准》,也凝聚东方雨虹的技术贡献:此外,东方雨虹还协办并参与上海、海南、广东等各地好房子技术交流座谈会,积极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技术与产品是“好房子”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好房子”建设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在低碳技术与环保宜居产品研发应用方面,东方雨虹在先进防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的驱动下,紧密围绕低碳环保、提质降耗、协同增效等方面重点发力,并由此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不仅先后斩获国内首张“绿色建材认证证书”、行业首张“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更有数款产品获得欧盟CE产品认证,美国CRRC(冷屋面协会)认证等海内外权威认证。

在专业化产品体系与系统解决方案方面,东方雨虹以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用户需求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着眼点,先后推出SPU-301PRO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GES-310A类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JS+高环保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3Q隔音防潮速装板、德爱威童年小象抗病毒儿童漆、德爱威炫彩轻质真石漆T69、东方雨虹华砂MJ100汉白玉面浆、“臻”系列、“森林回响”系列、蓝色金典系列、水立顿系列等众多性能突出的口碑产品。

优良并进 市场与保障双轨运行

《建议》提出“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与“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的双轨策略。对保障房供给的提法从“十四五”的“有效增加”调整为“优化”,标志着政策重心从量转向质。

“十四五”期间,全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安置住房超1100万套,惠及3000多万人。“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优化供给规模、区域和产品结构,更加侧重因地制宜。

行业内耳熟能详的案例不胜枚举:中国铁建地产华中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景观环境、建筑立面、功能空间进行全面优化;西安西派时代项目创新提出“山水盒子”理念,将自然意境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场景;湖南建投地产集团则通过精细化管控打造高品质住宅,御湖印项目创新推行“先验房后交房”服务,以透明流程重塑行业标准,真正实现“明白购房、放心收房”。

在好社区的打造上,东方雨虹同样表现突出,依托雨虹桃花源零坡度有组织防排蓄水系统(简称“雨虹桃花源”),为好房子建设注入大美生命力。在川渝腹地的中交·锦上项目中,面对复杂地形与多雨季候的双重挑战,东方雨虹桃花源以零坡度技术破局,通过虹吸复合排水板与高强排水槽的网格化布局,在15天内完成3万平方米顶板排水工程,效率提升50%。取消找坡层、保护层等冗余工序后,每平方米综合成本降低约50元,真正实现“效率与品质齐飞”。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的金源·水云见项目中,面对近6万平方米施工面积、地块三面环墙仅北侧可排水的极端条件,雨虹桃花源通过防水阻根模块、排水模块、雨水利用模块构建“零坡度有组织防排蓄水系统”,有效解决该地区因降雨量低、水量不足导致的排水系统启动及运作难题,为复杂地理环境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正在书写新的篇章。不再只是追逐不断扩大的规模与不断拔高的天际线,而是聚焦于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五年,随着“十五五”规划细则陆续落地,房地产行业有望在阵痛中重构,在转型中新生。(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春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