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大秦铁路上的货运列车正载着乌黑的煤炭驶向东部电厂;正午时分,中老铁路的跨境列车将云南的蔬菜运往老挝万象;深夜里,95306平台的工作人员还在为多式联运订单忙碌。这是中国铁路货运日常的缩影,也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生动注脚。近日国铁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家铁路发送货物26.83亿吨,同比增长3.5%,日均装车18.4万车,同比增长4.3%。这些数字看似冰冷,却藏着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民生保障的暖意,值得细细品读。
谈及铁路货运,不少人会先想到“大宗物资”“工业运输”,觉得离日常生活很远。可事实上,它早已渗透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超市里来自海南的热带水果,之所以能保持新鲜口感,背后是铁路冷链物流的精准温控;电商平台上跨省寄出的家电,之所以能快速送达,离不开城际快捷班列的高效运转。铁路部门深耕物流产品创新,95306平台上线78条多式联运“一单制”线路,1-8月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17.5%,这不仅让企业省去了多次换单的麻烦,更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更低的物流成本、更优的商品价格。当我们在菜市场买到平价的外地蔬菜,在网上收到准时送达的包裹时,或许未曾想过,这背后有铁路货运默默的支撑。
对老百姓而言,“用电有保障”是最朴素的需求,而铁路货运正是守护这份需求的“生命线”。今年夏季,多地遭遇持续高温,用电负荷屡创新高。此时,大秦、浩吉、兰新等能源通道成了“保电大动脉”,一列列运煤专列昼夜不停,将西部、北部的煤炭运往东部沿海电厂。1-8月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3.8亿吨,其中电煤9.4亿吨,直供电厂存煤始终保持高位。正是这份“煤电保供”的底气,让我们在酷暑天里能安心吹空调,让工厂的机器能不停歇地运转。铁路货运的“增量”,转化成了千家万户的“清凉”,也转化成了工业生产的“动力”,这份民生温度,看得见、摸得着。
在全球化浪潮中,铁路货运还成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中欧班列把长三角的电子产品运往德国杜伊斯堡,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将西南的化工产品送抵新加坡,中老铁路让东南亚的热带水果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为了让跨境运输更顺畅,铁路部门联合海关、境外铁路部门推进“数字口岸”建设,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以往跨境货物在口岸可能滞留数天,如今凭借数字化通关,时间缩短一半以上。这不仅让企业的跨境贸易成本降低,更让“买全球、卖全球”从口号变成现实。当我们在商场买到来自欧洲的母婴用品,在水果店尝到中亚的优质葡萄时,铁路货运正用钢铁车轮,编织着互利共赢的经贸网络。
国铁集团提到,下一步将继续聚焦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铁路物流产品。这一规划的背后,是对经济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也是对民生期待的积极回应。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回升向好的关键期,铁路货运作为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每一点“增量”,都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每一次“提质”,都是民生福祉的“加分项”。
其实,铁路货运的价值,从来都不止于“运货”。它运的是保障民生的“安全感”,是推动经济的“加速度”,更是连接世界的“开放度”。当我们看着一列列货运列车在铁轨上飞驰,看到的不仅是跳动的经济数据,更是一个国家稳稳的前行步伐。这份藏在“钢铁动脉”里的温度,终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