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票价,校准铁路的民生与市场天平
发布时间:2025-11-15 11:48:01  来源:中国网  作者:admin  点击:1388次

  近日,一则“全国130余条高铁线路、1300余趟动车组列车票价实行最低4折优惠”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作为铁路系统的一员,我们深知,这并非一次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铁路部门深化市场化改革、运用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旨在校准铁路运输中民生与市场的天平。

  长期以来,铁路票价问题始终牵动着社会神经。一面是公益性、普惠性的民生属性,要求票价维持在合理区间;另一面是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营需求,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价格机制。此次大规模票价优化调整,正是通过“弹性”定价,在二者之间寻找更精准的平衡点。

  这种“弹性”体现在票价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动态调整。以出行为例,周中与周末、早晚与日间、淡季与旺季,旅客出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实行浮动票价,既能在需求较低时以优惠价格吸引客流,提高列车满载率;又能在客流高峰时段合理调节需求,优化运输资源配置。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让价格杠杆真正发挥了“指挥棒”作用。

  对旅客而言,“弹性”票价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追求时效的商务旅客可能愿意为黄金时段支付相应费用,而对价格敏感的学生、游客则可在非高峰时段享受实惠。这种多元选择权,正是铁路服务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型升级的体现。

  从更宏观视角看,灵活的价格机制是铁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它促使铁路企业更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研究旅客需求,优化产品供给,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票价市场化也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运营,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当然,市场化改革不等于唯利是图。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其公共属性不会改变。在推进票价市场化的同时,铁路部门始终坚守服务民生底线,对公益性慢火车等继续保持低价运营,保障基础民生出行;同时不断完善购票渠道,优化信息服务,让科技赋能美好出行。

  “弹性”票价改革,既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它标志着中国铁路正朝着更加市场化、现代化、精细化的方向稳步迈进。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既充满市场活力又不失民生温度的中国铁路,将在新时代展现更大作为。(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