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客亮剑!大创赛成果展现硬核新科技
发布时间:2025-10-15 21:39:22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1662次

10月14日下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集中采访现场,青春气息与创新活力交织涌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青年团队携自主研发的科创成果亮相。他们以课堂知识为根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用一项项兼具技术突破与社会价值的项目,让青春智慧在科技创新的沃土上绽放光彩。

前沿突破 青春力量抢占科技新高地

在低空经济与通信技术前沿领域,青年团队正以自主创新打破边界。

广西师范大学闪飞科技团队的“九天玄女”智能竞速穿越机,凭借158km/h的极速响应聚焦关注。“机身用超轻碳纤维打造,搭配我们自研的飞控系统,能实现毫米级精准操控。”团队负责人齐子安介绍,这款产品已拿下60余项知识产权,不仅打开海外市场批量交付,更在地理测绘、应急巡检领域落地,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电子科技大学“太虚方寸”团队带来的毫米波高集成封装阵列天线技术同样亮眼。这支全本科生团队突破传统设计瓶颈,掌握全球首创的三大核心技术,已申请15项专利。

“我们采用Fabless模式实现轻资产运营,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目前已与中电五十八所等业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2025年意向订单已超557万元,预计2029年利润将突破4500万元。”团队负责人洪博乐自信地说,“国家6G战略正加速推进,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国产替代,让中国毫米波射频技术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为国家通信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民生关切 科创成果传递青春温度

聚焦特殊群体需求与民生安全,青年团队用技术书写社会责任。

浙江大学Voxsee团队的颈挂式无障碍智能辅具,充满了浓重的人文情怀。“看到视障朋友出行难,我们就想把‘端云融合’技术用在实处。”负责人陈奕好说,这款辅具解决了传统设备断网隐患,平衡了性能与续航,能为视障者出行保驾护航。

“很多人觉得本科生做不出有分量的创新,但我们坚信,只要心怀社会责任感,聚焦真实需求,本科生同样能打造出具有切实社会价值的成果,推动科技平权真正落地,让每个群体都能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负责人陈奕好的话语,道出团队对社会责任的坚守,也展现出当代青年以创新服务社会的担当。

郑州大学“御洪——水利安全卫士”项目,聚焦江河堤防安全这一民生关键课题。针对江河堤防溃坝预警难、封堵慢的问题,团队研发出传感材料与灌浆封堵材料,构建“检测-预警-修复”闭环体系。如今,项目已成立公司,建成75000平方米智能化工厂,累计获投8740万元,用技术守护江河安澜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国之重器 青春智慧赋能产业升级

在商业航天与高端制造领域,青年团队正为国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哈尔滨工业大学“磁合星枢”团队的展台前,“细胞”卫星模型引发围观——几个标准化立方体“细胞”模块像乐高积木般组装,负责人姚尊皓解释:“传统卫星是‘一次性’的,我们的设计能排出故障模块实现自我修复,大幅降低运维成本。”目前项目已获500万元意向订单,预计2027年推出“EMCS-01星”,推动我国低轨卫星星座规模化布局。

“我手中这台三维传感器体积只有12cm×1.8cm×2.2cm,是全球首台基于计算成像的‘小型化、微米级’智能三维传感器,小体积,高精度。”集中采访现场,南京理工大学“光影跃动”项目负责人陈文武自豪地介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然而机器人“眼睛”——三维传感器却长期依赖进口,核心器件仍被国外垄断。

这一现实让团队下定决心,攻克技术难关,打造真正自主可控的三维视觉中国“芯”。他们推出全球首台基于计算成像的智能三维视觉传感器,核心是自主研发的微扫描VCSEL投影芯片与首创的“时空相关”多模态三维重建算法。该产品实现小型化、微米级精度的革命性突破,能让机器人更精准地完成精密操作、自主导航与环境交互任务。

采访现场,这些青年团队的故事虽各有侧重,但都有着共同的底色——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用实干书写青春担当。他们用一个个落地见效的科创成果证明,青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只要扎根实践、勇攀科技高峰,广大青年就能将青春智慧转化为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国家发展与中外科技交流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