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科技兴农”让贫瘠山塬变沃野
发布时间:2025-11-17 18:45:2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804次

初冬时节,走进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堆满场院的金色棒子以及忙着脱粒的粮农身影,汇成一幅金色满院的丰收画景。从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到种粮大户的积极引导,再到农牧联动草畜结合,黄河、湟水河流经的民和县,以科技兴农,奏出丰收交响乐。

耕种技术升级,干旱山地变“粮仓” 

11月14日,站在民和县转导乡的山梁上,乡间道路不时驶过满载金黄色玉米棒子的农用三轮车,耕地里新铺的地膜在午后的斜阳下银光闪闪。

转导乡的干旱山地种出千斤亩产,源自一场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的推广。

转导乡王家庄村的耄耋老人马尕有既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的尝试者,更是“千斤亩产”的见证者。

走进马尕有家,黄灿灿的玉米晒满庭院。“今年种了10亩全膜玉米,虽然遭遇了旱情,但对全膜玉米影响不大,亩产能达到1000斤。”马尕有老人看着院里金灿灿的玉米说。

“2008年,我们这里开始推广全膜玉米时,尽管县上乡上都大力动员,可转导这样的干旱山区从来没种过玉米,能不能成功,大家心里都没有个底。”马尕有回忆道,后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1亩,结果上千斤的亩产,让一家人有了信心。

图为民和县种植户家里的玉米。石延寿 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民和县自2008年引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以来,以“亩产千斤粮”的收成让山区粮农备受鼓舞。该项种植技术推广17年来,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30万亩,种出了破解山区农业发展“瓶颈”的“民和模式”。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不仅得到山区粮农的青睐,也被谷地水地种植户看好。民和县核桃庄乡高崖村的王得奎大半耕地都种上了全膜玉米。“种玉米比种麦子更划算,今年我家5亩全膜玉米收了1万斤。”王得奎说。

高崖村党支部书记冶廷明表示,高崖村198亩水浇地中,90%的耕地种的都是全膜玉米,“水浇地水肥条件相对比较好,加之地膜的保温保墒作用,玉米产量每亩能达到2000斤。”

“十四五”以来,民和县这一青海农业大县的“粮仓”更加丰盈。202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0.81万吨、实现总产值5.33亿元,其中全膜玉米总产量突破14万吨、总产值达3.09亿元。

大户带动,“沉睡”耕地焕发新生机   

民和县境内有黄河、湟水、大通河三大水系,但六成以上耕地都在干旱山区。随着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的推广,干旱山区“广种薄收”贫瘠土地变身“稳产增产”的良田,也催生了一批种粮大户。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形式,让“沉睡”在撂荒边缘的山旱耕地重焕勃勃生机。

转导乡落龙沟村村民妥彦明便是种植大户里的一员。近年来,妥彦明一直致力于流转土地的耕种经营,今年共流转2100亩,其中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440亩。

站在妥彦明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办公室门前,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已经堆满大半个场院,4辆农用三轮车还不停地向场院运送收获的玉米棒子。

妥彦明的土地流转耕种,不仅盘活了转导乡干旱山头上千亩土地,还带动了当地群众通过在流转耕地上务工实现增收。

“从铺膜种植到收获脱粒,每天都有用工,特别是收获期日均用工量超过60人。”妥彦明介绍,合作社一年仅用工工资支出就超过50万元。       

图为种植大户马豪杰夫妻晾晒玉米。石延寿 摄

今年,民和县总堡乡种植大户马豪杰的300亩全膜玉米也迎来好收成。站在马豪杰家门前,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晒满场院,场院西侧装满玉米的笼架筑起一道道“玉米墙”。

“我流转种植的300亩全膜玉米地有灌溉条件,亩均达到2000斤。”马豪杰摸着两三米高的“玉米墙”说,今年玉米总产量能达到300吨,按眼下市价估算,也有6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十四五”以来,民和县强化宣传引导,鼓励全县种粮大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土地流转形式多种粮、种好粮。据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2025年,全县860多家种植大户共流转种植土地超过25万亩,不仅以规模化种植提高了耕地产出,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增收。

草畜结合,乡村振兴奏响“新牧歌”

全膜玉米的大面积种植,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产出的大量秸秆草也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助力器”。

记者在民和县中川乡河西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祁海军的养殖场看到,成群的牛羊或悠闲进食,或沐浴阳光,撒进料槽的青贮秸秆散发着淡淡的酒香味。

图为中川乡河西村党支部书记祁海军在自家养殖场里为牛添草料。石延寿 摄

祁海军看着栏舍里成群的牛羊说,现存栏40余头牛、600多只羊,牛出栏利润1000多元/头、羊出栏利润约300元/只。

“我每年青贮3000吨秸秆、收购80吨玉米粒,优先收购就近种植户的秸秆。”祁海军表示,河西村是个养殖大村,全村30多家养殖大户通过收购青贮秸秆,既解决了养殖草料问题,也为种粮村民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4年开始,转导乡的种植大户妥彦明也走上了“种养结合”的新路子。今年,他已完成秸秆青贮3000吨、黄贮400吨,为明年扩大养殖育肥规模备好草料。

妥彦明说,自己流转种植2100亩耕地,除了粮食收获,秸秆草料也很丰富。“看到种养结合的办法可行,我便一手抓耕种,一手抓牛羊育肥。”妥彦明说。

走进妥彦明的简易牛棚,栏舍里的育肥牛膘肥体壮,出栏在即。

“这是今年最后一批育肥牛,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出栏。”妥彦明说,按3个月为一个育肥周期,每个周期育肥出栏30头,除去育肥成本,平均每头出栏肉牛能净赚千元。

妥彦明还有新打算,明年准备把肉牛育肥出栏规模扩大到200头,不仅能进一步提高秸秆转化利用率,同时产出的大量厩肥又成为农田里上好的优质肥,真正走上“种养结合、优势互补”的循环发展新路子。

农牧联动,草畜结合。近年来,民和县持续深化“农牧联动”的模式,让丰富玉米秸秆“变废为宝”,为农区畜牧业发展添力助劲。2025年,民和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84%,全县畜禽存栏量达58.3万头(只)、出栏量45.35万头(只),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牧歌”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