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耕植在这片深情的土地——暑假支教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3-09-05 23:47:15  来源:人报融媒  作者:周昊璟  点击:6837次

暑假了,我回到了我的家乡,那个山清水秀,交通不太发达的小县城,到事先联系好的一所乡村小学支教,支教我几乎每年寒暑假必修课,我喜欢孩子,喜欢跟她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跟学生同吃同住,尽管宿舍条件艰苦,我都能克服,40几度的高温没有空调,我就在家搬来小电扇,但每年都有不同的收获。

备课,上课,走访,关心学生,每天我在这小小讲台收获属于我的快乐,同时也在这里成长自己!

微信截图_20230906074804.png

支教的日子充实而快乐,支教结束,我也陷入沉思,带着这份思考,我更加明确了我未来奋斗的方向和我的职业规划。

新农村建设农村居住环境非常好,山清水秀,小别墅也是村村到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惠及每一个角落,医疗扶贫,教育扶贫,落实的都很好。

尽管一切都发展的那么好,现实的农村摆在世人眼前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问题却依旧是农村与城市学生公平竞争的桎梏,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下几点则是比较主要的问题。

01留守学生普通

城里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上各种培训班,同时还有其他各种技艺傍身。而农村孩子还不会说话走路时,爸爸妈妈就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他们都成了留守孩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父母的引导和关爱严重缺失。

这样长大的孩子,大部分学习习惯差,自制能力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人生理想,从某种程度来说,农村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了。这样的孩子来到学校,老师也不好管教,而且好多孩子性格要么暴躁,要么自私,阳光乐观的孩子极少。

微信截图_20230906074822.png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上了“保险”,而所谓的教育自然和他们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了,作为家长的他们忽视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论在孩子成长的哪个阶段,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榜样,自己的言传身教甚至要比在学校只学习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强得多,家长们还一直以为自己只要能赚更多钱给孩子,孩子就能成长的好,这种想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很难达到一个好的结果。

所以,我真想呼吁,在外务工的父母们,尽管你们想为孩子多赚钱,但更应该在孩子需要照顾和陪的年龄,陪伴孩子成长,不要让家庭教育流于形式。处理好教育孩子和务工的关系,达到双赢。那么乡村就没有那么多留守学生,课堂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没有目标的眼睛。

02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师资安排不合理

我调研的这所高中,有15个教学班,学生有820人,教师总数61人,平均年龄44,学科教师严重不平衡。文综教师跨三个年级,多的带五个班,每个年级的月考,期中考,他们都要参加命题制卷阅卷,老师不能集中精力,天天疲于应付!而理科个别学科老师较宽松,后来发现,普高学生选择读理科的不多。体音美老师严重缺编,一个体育老师带着三个年级,而且年级偏大,58岁。一个高中学校居然没有音乐老师,因为在农村,根本没人愿意到这样的学校。

到年关,老师工资兑现时,校长还得着急老师工资,四处奔波,教学设备落后,全校没有一个像样的现代化设备的教室,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桌子不齐,凳子缺胳膊少腿,其它现代化的设备根本没有!

了解到这些后,我对这些坚守的老师肃然起敬,对这里的孩子更多了分牵挂。或许正是因为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缺乏、落后,待遇留不住人,农村教师工资没有保证,造成优秀教师的忙着进城,许多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来这些偏远一点的地方教书,凡是能力强的大多都愿意在大城市里面教书,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即使有少数回来的也大多是一些中专毕业的,教书质量不高,孩子们兴趣上不去,这样更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导致这里的状况越来越差,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设备的缺乏很容易导致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信息的渠道的不流通,一些边远农村几乎没有更多的教育科研。设施不全的教室,听着将近退休的老师传递着落后的信息,这种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天壤之别,怎能不使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呢?

所以网上很多地方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所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农村青少年积累受教育资本,有助于促进农村人口在知识社会中持续学习。另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解决教育公平的突破口。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增强广大农村和薄弱学校学生的竞争实力,使他们同城市学校学生具有相同的入学权利、学习机会和教育结果等教育过程的公平。

也许我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我愿意为我的家乡为这样的农村学校,贡献我的微薄之力!我想,暑假该干啥,我心中已经有计划。

03家长与老师交流配合不紧密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会主动找学校、老师交流最近孩子在家的状况,他们不知道这种交流的断层不仅会让老师们无法准确的得知孩子的心里状况而没有及时和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是在最后演变成为孩子逐渐的厌学,家长老师还不知道原因在哪。家长们习惯替子女说话,时不时的包庇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学校和家庭没有协调好,致使学校的教育工作难做,很难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更有大量学生辍学而不愿学习。

 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来,虽然农村初中辍学问题得到了比较明显的遏制,但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没有达到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应控制在3%左右的底线标准。教育教学质量越低的学校,辍学的比例就越大。 对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提高教育质量,控辍保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教育步入良性循环,让学生学得好,才能留得住;只有留得住,才能学得好。

对于家长与老师联系不紧密的尴尬,我觉得家长必须提高自身认识,把孩子的教育当成是自己的一种事业进行。在这个世界上,老师与家长本应该是最能相互理解的人,他们共同的心愿都是为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言辞共体的。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周昊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