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未来十年:深入开展人文价值挖掘阐释,集中打造运河精神标识 ——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4-06-07 13:14:07  来源:人报融媒-市场报网络版  作者:admin  点击:1748次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的大年,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10周年,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公园)建设实施5周年。为深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大运河文旅发展和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协办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 6月6日(星期四)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副主任王国伟主持。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在致辞中指出,十年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形成了一批值得研究总结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了赋能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生态治理等重要作用,推动了运河文化遗产不断融入当代生活,打造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消费品牌,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未来,要进一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定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不断加强大运河文旅在旅游强国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把大运河打造成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微信截图_20240607131537.jpg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运河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深入挖掘阐释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坚持文化自信,讲好运河故事,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秉持开放包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助力大运河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大运河文明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大运河文化融入国民经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中,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四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共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微信截图_20240607131549.jpg

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在致辞中介绍说,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由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发起,在运河文化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在政策咨询和评估领域,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全年实施情况评估和分地区实施绩效评估报告》;在文旅消费领域,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消费指标体系”“国家文化消费城市指标体系”“区域文化产业带”等;在运河文化传播上,代表性成果《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入选中宣部“中国好书”、国家新闻出版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等,已成为我国大运河文化研究的领军型团队和智库。她同时指出,商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文化繁荣又促进商业兴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入挖掘大运河“商业富国”的重要历史价值,将其与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科技领域相结合,不断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微信截图_20240607131558.jpg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是要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国历史的壮美辉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艺术的美轮美奂,使人们借助这些“珍贵的器物”“璀璨的文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文明”,深入与历史对话,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更加多彩、更加优美、更加璀璨的“文化运河”,把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培养人民高尚情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形成改造现实世界的精神力量,应成为未来十年的重点任务。他就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精神诠释上更加关注细节和具体,避免把丰富的运河文明遗产和文化精神,搞成没有血肉和人间烟火气的“大鱼骨头”;二是在活化利用中要坚持融入城乡现代化进程,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阐释,并广泛运用于城市更新和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三是要面对矛盾竞争时注重吸收借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验,深入研究和构建有利于不同城市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形成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传承展示集群,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微信截图_20240607131608.jpg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物旅游处处长孙鹏作《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演讲,他谈到《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是国家出台的第一个文物旅游专题文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部署,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是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任务。他建议,要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理论、标准、方法、制度研究和比较研究,明确建设、管理、运行的游径体制机制,健全游径国家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行业扶持基金及社会力量资金等相关支持经费,构建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开放合作平台,加强文物主题游径的宣传推介工作,多措并举建设中国特色文物主题游径,创新文物旅游的内容、产品、业态、服务,推进文物旅游高质量发展。

微信截图_20240607131616.jpg

在研讨交流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李江涛教授指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是两千多年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促进了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经济的持续进步、民族的深度融合和延绵发展。大运河文化沉淀着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但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大运河文化带的文物功能在现阶段仍未得到充分展现,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大运河文化在新发展阶段的路径和模式,推动大运河文物旅游景区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成为实现“两个结合”的有效抓手。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奎研究员认为,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在消费端与供应端仍有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从政策角度看,文旅供给侧改革有较多发力空间。针对特定旅游人群的旅游需求,要细化支持性政策,优化供给;要进一步改善文旅企业的要素条件;加强文旅产业带的多地区、多部门政策协调,以及以更多有力手段促进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眭谦指出,文化符号对于国家形象塑造至关重要。文化符号具备四重特性:价值内涵,民族特性,传播功能和凝聚功能。大运河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华民族多元统一共同的重要象征。大运河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能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的东方大国形象,对中华民族集体身份的建构、凝聚集体意识、促进文化认同等影响深远,大运河文旅产业品牌体系更是国家品牌传播的重要构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首席专家王国伟教授提出,大运河文化体系的特征和所在地区的地理特性形成了一条文化和情感的纽带,富有历史价值(水岸记忆)、情感价值(认同与归属)和科学价值(选址、规划、营造)。大运河沿途城市水岸关系紧密,互动频繁。要建立指导性有约束力的开发建设规则:一是各地的定位要科学、理性地评估,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文化定位不清晰、文化层级不高、经济效益弱等问题;二是要对规划有控制,没有条件,宁可暂时不开发,也不要廉价滥用挥霍资源,造成浪费和二次伤害;三是科学保护与利用开发同步,防止庸俗的泥古,又要杜绝破坏性开发;四是大运河文旅开发应进入当代消费模式,要重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体验、舒适与美好想象的满足,空间、业态的服务品质需要全面提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是具有统一内涵的超级文化IP,还是多种独特文化的复合体。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够精彩,都有特色,无论饮食文化、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精神、历史文化,挖掘好了,传播好了,都可以是非常有卖点、看点的旅游吸引物。近年爆红的网红城市,既反映了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新媒体对地方文化特色的传播力。可以把大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挖掘、打造、传播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战略。

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秦红岭指出,大运河遗产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发展,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叙事性阐释为大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开辟了新路径,既可以提升大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其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关联性,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增进公众对大运河遗产的认知度,促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叙事性阐释的基本策略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主题化阐释”构建大运河文物主题游径的遗产阐释体系;挖掘和发挥与大运河遗产相关的叙事性资源;定期举办相关的节庆仪式、艺术节、民俗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以及有叙事元素的场景设计、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等。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城乡融合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洪刚指出,以市场化的手段把大运河和大运河沿线众多的文物资源盘活,并与大运河周边腹地相结合,拉动乡村振兴,放大项目效益。“大运河沿线游”项目的创立,既可以尝试“市场+政府”相结合的方式,向国内外讲好大运河文化及沿岸文物历史故事,更好地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又可以尝试以文旅标准,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文物主题游径创造和扩大观众群,刺激并带动大运河沿线区域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化、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结合,力争形成品牌,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家级城乡融合的旅游项目,积极谋划和申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副研究员李燕指出,大运河对城市的影响是深远而且巨大的,它是城市或者区域形成、发展、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大运河历史跨度大、穿越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文化撞击、交融,既体现了多元包容的中华文化特征,又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一是要加强运河文化挖掘、阐释与传播,在大运河历史演变中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治理观以其蕴含文化思想、治理观念;二是大运河文旅融合要与城市发展结合,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活态化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三是要鼓励社会参与,构建文旅融合社会复合主体,形成政府部门、市场机构、社会组织、普通公众四方合力。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涛指出为确保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顺利进行,应统筹好文物保护、开放和利用的关系,要坚持树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应用尽用"的思维,坚持文物游径主题凝练衔接国家重大战略的思维。要围绕优化文物旅游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增益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各地争创“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的差异性优势,尽快出台文物游径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本次研讨会上,文物智库、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瞭望东方周刊还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文物旅游景区影响力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