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为了丰富同学们在假期中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了让孩子们能更真切地感悟到泰伯精神、了解家乡历史、感受吴文化的魅力,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泰伯书院联合泰伯庙景区举办“品读吴韵史话,感悟泰伯精神”吴文化研学活动,以“游、学、思”的形式,增加孩子们对当地人文精神的感触。
游:探访古迹 了解历史
通过参观泰伯庙景区,了解泰伯南奔的相关历史,以及泰伯故居的文化积淀。泰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公元154)年,原系泰伯故居。现存的香花河桥,“至德名邦”石牌坊,棂星门,至德殿均为明弘治十三(公元1500)年重建,另有宝珠堂三让堂、德洽堂、玉皇殿、关帝殿等十余处殿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虽历经战火,但自始建起,一千八百多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
学:聆听授课 感知传统
在国学堂的授课中,同学们知道了泰伯奔吴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形成了句吴古国的雏形,吴文化在此发端;二是拉动了中国早期中原与江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文化迁徙与互动;三是开启了吴文化打破封闭、接纳异质文化的先河,使吴文化从诞生伊始就带有开放兼容的特色。泰伯开发吴地的巨大历史功绩至德至善的道德文化,受到后世历代的推崇和敬仰,文人墨客、帝王英雄等有口皆碑,据初步考察挖掘,留存下来的诗词歌赋至少有近千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美好人格的魅力。有刘邦的《泰伯颂》,范仲淹的《泰伯祠》,高攀龙的《泰伯乡》,李绅的《泰伯井》等诗词歌赋。
思:互动实践 传承文化
授课中,孩子们观看了《国宝档案》中有关泰伯和吴文化的纪录片,更直观深入地了解泰伯奔吴的故事和吴姓的由来。通过影像资料的展示,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后,孩子们又观看了《季札挂剑》和《孙武演兵战王妃》等吴地典故视频,通过这些典故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吴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今天的课程和观看这些视频,大家学到了什么呢?”面对老师的提问,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季札教会我诚信”“泰伯太厉害了,我们要学会谦让,要向泰伯学习”…… 老师通过互动,来引导孩子们关注历史,关注家乡的传统文化。
通过聆听授课的方式和“游、学、思”的形式,来了解泰伯南奔的相关历史;通过实地参观泰伯庙景区,来亲身感悟泰伯精神的内涵;和老师互动问答等方式,来增强对吴地历史、文化的深入体悟。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够在这里揭开历史、感悟文化的魅力,继而成为坚定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为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赢得未来。(邹旦礼 高华 崔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