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且竞争激烈的时代,标准规范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规范市场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常州市引导企业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持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标准提升行业竞争力
“这个产品的测试包括制动盘和刹车片,是根据轨道交通的高铁和地铁相关标准开展的,涉及轨道交通制动的一个性能,如果这个制动性能符合标准,这个产品就可以对外推广销售。”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摩擦磨损实验室材料工艺师高红梅介绍到,目前金属材料技术检测人员正在对最近研发的刹车系统关键零部件,通过模拟应用场景,进行专业测试。
据了解,制造刹车片的主要材料之一耐磨铸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能源电力、工程机械、采矿码头等多个重点行业领域,每年消耗量达300万吨以上,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统一分类标准,不同制造商的产品性能指标差异较大。
为了对耐磨铸铁进行精准分类,优化材料成分和生产工艺,提升耐磨性能,2024年国家相关部门决定制定耐磨铸铁分类国家标准。
由于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长期深耕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材料研发,在耐磨铸铁材料的成分设计、性能优化、工艺改进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同时拥有一支由材料学专家、高级工程师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被确定为该项国家标准的主导制定单位。
该公司科技管理部技术标准主管任好娟介绍,“作为牵头单位我们主要是发挥了技术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整合行业资源,推动标准的顺利制定;组织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大量调研,分析国内外耐磨铸铁分类现状及需求,提出科学的分类方案,同时也通过多次试验,验证分类指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025年8月1日,“耐磨铸铁分类”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明确了耐磨铸铁的分类原则、类别划分及相应的性能特征等,为耐磨铸铁的生产、应用、检验等提供了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权威依据。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材料工艺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瑞介绍,“该标准可以衡量耐磨铸铁产品质量的好坏,在满足标准和客户需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创造最大化持久的经济效益,耐磨铸铁分类的标准与国际接轨,可以提高我国耐磨铸铁产品竞争力,促进国内更多的企业,适应和进入国际市场增加贸易额。”
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引导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可以充分发挥标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年来专业致力于光热发电核心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了涵盖装备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开发的完整产业体系,是我国热电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公司依托槽式真空集热管打造的槽式集热器,主要用于建设槽式太阳能热电站。
该公司光热事业部总经理方全喜介绍,“槽式真空集热管是槽式光热发电站的一个关键部件,负责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加热内部的传热介质,可以把内部的传热介质加热到640摄氏度以上,推动蒸汽气流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保证电站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保障项目的收益。”
2025年1月,我国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重要国家标准“太阳能热发电站:大尺寸抛物面槽式集热器通用要求与测试方法”正式发布,而制定这项标准的主导单位就是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光热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胡桥介绍,“这项标准填补了我国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空白,完善了太阳能热发电标准体系;同时这项标准也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对提高光热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标准实施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更加顺畅,市场竞争将更加公平、透明;对光热项目的设计、检测和验收也将有了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推动我国光热发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为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桥说,“这不仅巩固了企业在光热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也将有效提升产品研发、制造和检测能力,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公司拓展国内外项目、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标准化支撑,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今年前9个月,由常州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共计230项,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大幅提升了常州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
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管理处副处长包志杰介绍,“将积极实施《常州市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紧贴常州重点产业链,开展会客厅、公益讲堂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积极性。”
据了解,下一步,江苏省常州市将认真总结“十四五”的经验,谋划“十五五”的标准化规划,扎实推进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做好标准化试点建设管理;开展标准化宣传和监督检查,指导标准化技术机构开展标准数字化研究,探索符合企业标准化发展需求的数字化建设目标、路径;不断完善标准化项目奖补政策和措施,强化标准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以标准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