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迷局不破,“双11”终将失去人心
发布时间:2025-11-11 20:28:39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admin  点击:1107次

近日,“双11没便宜”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这是今年“双11”期间,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记者调查发现,从“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变装秀”,到“不同人不同价”的隐性欺骗,再到“凑单越凑越贵”的规则陷阱,“双11”曾经的“消费福利”正在被层层套路消解。(11月10日《法治日报》)

“双11”,这个初衷在于让利消费者的购物节,为何在价格方面上演迷局?

价格迷局的本质是商家与购物平台刻意制造的信息不对称。复杂规则背后,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直接侵犯。模糊的满减门槛、临时变更的规则,不仅让消费者疲于计算,更让比价成为不可能。而“大数据杀熟”则凭借其隐蔽性,通过“动态定价”实现“千人千价”,将消费者置于“单向透明”的弱势地位。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虽已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等行为,但执法过程仍面临技术壁垒等问题。平台将价格差异包装成“个性化推荐”,商家通过调整分摊规则规避监管,这些套路的存在,凸显出现行监管体系与快速演进的营销手法之间的落差。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价格乱象便难以根除。

破解价格乱象,需监管部门、购物平台、消费者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当推进执法监督常态化,提升技术监管能力,穿透“算法黑箱”,以刚性约束筑牢价格公平底线;购物平台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清理模糊不清的营销条款,规范商品价格标注,建立健全商家“黑名单”制度,从源头遏制价格乱象;消费者则要擦亮双眼,提高对“先涨后降”等隐藏套路的警惕和辨别能力,在购物中留存好订单截图、宣传页面等凭证,若遭遇价格欺诈,要勇于维权,既守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以消费监督倒逼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套路满满”的满减规则、晦涩难懂的优惠条款、“先涨后降”的虚假让利等,不仅让消费者在比价中身心俱疲,最终也难以享受到预期的实惠。如此一来,消费者对“双11”的好感度持续下滑,参与热情也日渐消退。其实,不管是购物平台还是商家都应该明白,“双11”本就是人为打造的消费节点,其核心吸引力在于为消费者带来实打实的优惠。如果没有了这样的优惠,那么这个“消费节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说到底,“双11”不应是套路与反套路的博弈场。当促销套路透支信任根基,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唯有构建透明、可预期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告别“烧脑计算”与“价格疑云”,“双11”才能重新赢得人心,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