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上的“共赢密码”让发展温度触手可及
发布时间:2025-09-20 20:28:49  来源:咸宁新闻网  作者:admin  点击:1942次

清晨的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施工人员正为四期改扩建忙碌;磨憨口岸的冷链仓库里,刚入境的东南亚榴莲正被快速分拣;普洱市的茶园中,茶农们将新采的茶叶打包,准备通过铁路发往老挝。这些散落于中老边境的日常场景,因中老铁路的串联而有了共同的注脚:一条钢铁大动脉,正以“通道”为起点,向“经济带”加速生长,让两国百姓的生活与发展的机遇,在铁轨延伸处不断相遇。

中老铁路的温度,藏在“从10种到3000种”的货运清单里,更藏在百姓看得见的生活改变中。谁能想到,这条铁路刚开通时,跨境运输的货物还只有10余种,如今却已拓展到3000余种,从机械配件到电子设备,从纺织面料到生鲜果蔬,清单的丰富度里,藏着两国产业链的互补与融合。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冷链运输的突破:累计41.3万吨东南亚水果借铁路新鲜入境,今年前8个月出入境果蔬量更是近乎翻倍。这背后,是老挝果农不必再为运输时效焦虑,自家果园的芒果、山竹能以更快速度抵达中国市场;是中国消费者的果盘里,多了份来自湄公河畔的香甜;也是“双向流通”的生动诠释。不仅东南亚物产走进中国,中国的机械、建材也沿着铁轨,助力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云南对老挝的进出口贸易额较2021年增长1.25倍,这些数字早已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两国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见证。

中老铁路的潜力,在于从“单点联通”到“全域协同”,让沿线地区共享发展红利。《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并非简单的政策规划,而是为沿线城市绘制了一幅“协同发展图”:昆明托管磨憨后,现代物流业收入半年突破1391亿元;玉溪凭借最多沿线站点,货运量累计超5000万吨;普洱上半年GDP增速跃居云南第二;西双版纳关累港升级为国家级口岸,嘎洒机场改扩建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250万人次。这些变化,印证了“一条铁路激活一片区域”的逻辑。过去,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因交通不便,发展始终慢半拍;如今,铁路串联起昆明的枢纽优势、玉溪的工业基础、普洱的农业特色、西双版纳的文旅资源,让“各自为战”变成“抱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协同不仅限于中国境内,还将辐射老挝:当“中亚班列(澜湄快线)”计划累计开行5000列以上,当跨境货运目标锁定2700万吨,意味着老挝将更好地融入区域产业链,从“陆锁国”向“陆联国”的转型之路,将因这条铁路走得更稳更快。

中老铁路的深意,远不止“运输通道”,更是“民心通道”与“未来通道”。1.2亿吨的累计货运目标、1亿人次的客运计划、140万人次的跨境客运预期。这些《三年行动计划》中的数字,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承诺。对经常往返中老的商人来说,铁路比公路更省时、比空运更经济,往来谈生意不再受舟车劳顿之苦;对想去老挝琅勃拉邦感受古城风情的中国游客,对想来云南体验普洱茶文化的老挝民众,跨境客运的便利化,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对沿线的普通人而言,铁路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就业机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升。昆明物流园的分拣员、玉溪火车站的调度员、西双版纳口岸的通关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与这条铁路紧密相连。而“把中老铁路打造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样板”的定位,更让这条铁路超越了双边合作的范畴,成为区域互联互通的缩影:它证明,基础设施的联通,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共赢”;发展的成果,不该只停留在政策文件里,更该落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

从磨丁口岸到昆明南站,从湄公河畔到云贵高原,中老铁路的每一段铁轨,都在书写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故事。未来,当这条铁路上的冷链车厢装得更满、跨境列车跑得更勤、沿线城市联动更紧,中老两国的友谊与合作,必将在铁轨延伸处,生长出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与希望。(何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