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诵到今。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今年,随着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和有力推动,各职能部门出台制定相关政策,餐饮业协会发出倡议,各餐饮实体纷纷响应并采取各种或激励或约束的措施引导消费,如半份菜、选餐制、小号馒头、一毛钱米饭、光盘打卡返现等,在舌尖上开启了新一轮的节约行动。相关话题在网络持续升温,成为社会热议的重要话题。主流舆论积极向上,成为餐饮界厉行节约的热门声音。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争论。半份菜的话题也早已有之,但并非老生常谈,今天就来聊一聊半份菜那些“江湖是非事”
回音壁:变了味的半份菜还香么?
不少网友提出:“ 节约不丢人,浪费最可耻。我历来赞同光盘行动,只是对半份菜有些看法,容易成为以节约之名行抬价之实,如减量不减价或略高于整份菜的半价,半份菜不打包、只堂食不包间。”也有网友对小份菜提出质疑,量少了,份小了,可价钱没见少,还是点正常分量划算。有学校学生调侃道:“食堂的勺子变小了,打饭阿姨手抖得更厉害了,饭量小的女生少打饭却没少扣钱,但多打饭肯定是要多扣钱的。
有网友无奈地说道,商界有句古语叫买的不如卖的精,再怎么算也算不过卖家,只是图个心理安慰罢了。有些商家节约的海报贴满了餐厅,宣传口号喊得响当当,可一到点菜时,这个菜不能拼、那个菜没半份,一份菜单没几道菜品可以半份或小份。半份菜话题一经走红网络,“半份请半 价”的呼声不绝于耳。
半份菜的出现只是节约之手段,节约之路不应该规避半份菜的回音。
归根结底,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经济趋利与美德传承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节约不是一场运动,更不是一时的口号,半份菜也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关系十四亿人久久为功的民生大计。
餐饮界的经济行为更多地体现在消费与服务之间的博弈”。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状态,自觉、自省、身力行离不开市场自身的调节和资源合理区间的趋利配置。信息化大背景下的饮食早已摒弃了卖方市场和一锤子买卖,更多的是以经营的诚信度、服务的忠诚度、商品的质量度取胜。所以,半份菜的江湖得实打实,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变相涨价。
回音壁:半份菜的餐桌在哪里?
中华民族向来以精致的饮食文化著称于世。每每评价一道菜品, “色、香、味俱全”成为对餐饮厨艺的最好褒奖。“色” 排在第一位, 精雕细琢、别出心裁。
可近年来,“精致”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菜量上的精致,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餐饮单位。尽管八项规定已实施多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公私有别、内外有别,掏自己腰包、在家吃饭勤俭节约,在外公费海吃海喝,浪费重。部分餐饮机构也就在‘上做文章的同时,在量上想起了歪主意——做减法。
由此,取消或不设半份菜的个种缘由自然明晰。
我们经常听到,全都是盘具,钱没少花,但没吃饱。有网友感慨到:“节约是节约了, 盘子越来越大,菜品越来越‘精致’,一人一口见盘底了,我对半份表示‘呵呵’ 。尤其是请人吃饭很尴尬,不得不点两份,华而不实,尽是噱头,半份得了么?还n-1点菜模式!”
反观街头巷尾的大排档,路边街边的小吃,部分保质保量的大众类饭店、连锁店,以及近年来大红大紫的网红吃货店等,成为半份菜的主要生存空间。小份走进日常、半份走进民间,或许是对半份菜生存空间的较好注脚。
餐饮业自然分层各归其位。大型餐馆半份菜的缺位可以理解为高附加值服务项目的加位,当然也不乏餐饮机构迎合消费者虚荣、面子心理,将菜品价格在可接受范围内浮动上扬。如此,菜品量的多少将变得无足轻重。双惠互利、各得其所,成为餐饮商家与消费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尤其大型餐饮集团,附加服务、延伸服务更是一应俱全, 如此,吃饭成了吃局,难怪有饭店起名“饭局” 。名为调侃,个中文化或有深意。
尽管有戏谑大饭店吃“好”,小餐馆吃“饱”并非绝,但无论大饭店小餐馆,对于口感差品质低,难以下咽的菜品,扔掉浪费吃掉委屈,消费者也两难。向“剩宴”说不,嘴不刁的前提下也得能吃得下去。对饭店菜品的品评考虑花费的因素,仍然普遍存在于“寻常百姓家”的餐桌。由此一来,当半份菜与钱挂钩时其生存空间和持久性有待市场浪里淘沙。半份菜的盛行不可舍本逐末,只做表面文章。餐饮界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决定对节约意识的形成及其付诸行动的影响不可忽视。人情味、要面子、搞名堂与饭店多点菜多卖钱不谋而合。一点一桌子成为请客吃饭约定俗成的行规,也是节约有其名不行其实的重灾区。节约的组合拳打商家、打顾客、更要打十四亿人自觉的支配内核——内心认知。
基本农田的红线是保住了,可袁隆平老人却没让我们肆意浪费。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首先要保证舌尖上确有食物,唯有节约才能保障送到嘴边的食物常有常新,矫枉过正与过犹不及都要不得。
半份菜的“半”, 自觉到骨子里,节约到要害小。餐馆节约凭良心,个人消费靠自觉,行业监管出实招。
倡导节约人人有责